20250522-0523
當代大學生就業困境,其中有一種現象,被稱之為,“脫不下的長衫”,這個源自魯迅筆下孔乙己的隱喻,恰如其分地捕捉了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錯配。當數百萬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卻發現學歷證書這件“長衫”好像既不能御寒又難以脫去時,這場集體性的身份焦慮便構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最耐人尋味的現象之一。這種困境并非簡單的供需失衡,而是教育理念、社會期待、產業轉型多重力量交織形成的復雜結扣,折射出轉型期中國特有的發展陣痛。
學歷膨脹帶來的文憑貶值正在消解傳統認知中“知識改變命運”的確定性。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在2023年的時候介紹說,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進一步增加。這意味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足3%,長期屬于“精英教育”模式,轉變成現在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種發展趨勢在提升國民素質的同時,也稀釋了學歷的稀缺性價值。當外賣騎手中本科生占比超過3%、碩士生數量突破千萬時,那道曾經清晰區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貶值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在金融、互聯網等熱門行業,學歷門檻水漲船高,而在傳統制造業、服務業卻出現“學歷過高”的排斥現象。曾經訪談過的某制造企業HR的感嘆就頗具代表性:“我們流水線需要的是穩定踏實的操作工,也需要高素質人才,但是本科生往往做不滿三個月就離職了?!边@種雙向不匹配導致畢業生既不愿“低就”,卻又難以“高成”,最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的斷層在數字經濟時代被進一步放大。高校專業設置調整與產業之間的變革,確實稍有速度上的差距,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領域人才缺口達百萬級,而部分傳統專業畢業生卻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很多學生為了打破這個窘境,甚至都轉行去自學編程實現轉行,這種“出逃”現象暴露出人才培養機制的不靈活性。更為深層的問題是,過往,大學教育仍偏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當企業需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復合型人才時,許多畢業生卻困在“紙上談兵”的困境中。很多組織的招聘負責人說,“我們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工程師,但應屆生往往連最基本的項目協作經驗都沒有。”這種能力鴻溝使得學歷與能力之間的換算關系日益復雜,也讓“長衫”的象征意義逐漸異化。
社會認知的慣性也加劇了就業市場的扭曲。延續數十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使家庭對高等教育投資產生非理性預期。調查顯示,很多城鎮家庭仍然認為本科文憑應是就業起點,這種集體認知形成的壓力迫使年輕人即便認清學歷貶值現實,也不敢輕易脫下思想上的“長衫”,必須通過獨木橋。同時,體制內工作因其穩定性成為多數家庭的優先選擇,每年公務員的競爭形式,都是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與很多行業“用工荒”形成鮮明對比。甚至有些家長認為,不是公務員的工作,其他工作都不是工作。值得玩味的是,這種價值取向與市場經濟的人才流動規律背道而馳,當社會仍以“坐辦公室”為榮、“下車間”為恥的時候,產業升級所需的技術型人才便持續流失。企業找不到人,學生找不到工作,惡性循環日益加劇。
#長衫困局# #大學生就業# #畢業與失業# #孔乙己# #眾晟悅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