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復旦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復旦-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麗大學S3可持續論壇上,復旦大學災害風險綜合研究(IRDR)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發布《氣候變化-大氣環境-健康全因圖譜中國報告2024》。該報告聚焦中國大陸地區,系統評估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對人群全病因譜發病風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工業化以來全球氣溫持續上升,極端天氣事件日趨頻繁,已對生態系統穩定、人群健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大量研究證實,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與多種系統性疾?。ㄈ缧难?、呼吸、內分泌代謝、消化、精神心理及肌肉骨骼疾?。┌l病和死亡風險顯著相關。然而,尚缺乏覆蓋全病因譜的系統綜合評估,難以為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氣候與健康雙重挑戰提供全面科學依據。
在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際科技合作伙伴項目——“氣候變化-大氣環境-健康全因圖譜國際合作研究”支持下,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牽頭,聯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多學科團隊,系統開展了大氣污染、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效應評估和研究。報告基于覆蓋全國20省153家醫院2013–2020年住院資料登記數據庫,評估了主要空氣污染物及環境溫度對居民全病因譜疾病住院風險的影響。
空氣污染與極端溫度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副主任、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介紹,研究評估了六種主要空氣污染物(PM2.5、PM10、NO2、SO2、CO和O3)的短期暴露對人群常見疾病譜的影響,涵蓋心血管、呼吸、內分泌與泌尿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精神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等。研究發現,除O3外,其他污染物的濃度升高與住院率的上升呈現顯著相關;其中NO2污染的健康影響最為顯著且穩健,在幾乎所有系統性疾病中都表現出較強的健康風險,值得高度關注。
研究還發現,極端氣溫事件(如熱浪、寒潮)顯著提高了心血管、呼吸、泌尿生殖及肌肉骨骼系統多類疾病的發病風險,且存在明顯的疾病系統差異和人群脆弱性特征。熱浪主要增加缺血性心臟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尿石癥及關節病等疾病風險,其健康效應常在熱浪當日即顯現,并于數日內衰減;寒潮則與心腦血管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發病風險上升顯著相關,滯后效應更持久,可達兩周以上。環境溫度與疾病風險整體呈“J”型暴露-反應關系曲線,極端溫度引起的健康負擔顯著,且低溫負擔顯著高于高溫。研究發現,熱浪對老年人、男性及南方人群的健康風險更高,而氣候變化疊加人口老齡化將可能加重寒潮相關疾病負擔。
報告建議強化健康導向的氣候-健康協同治理。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不僅單獨危害人類健康,還可能通過共通的病理機制產生協同效應。報告建議將健康風險納入氣候與環境治理決策體系,推進污染物排放控制、極端氣象監測與健康風險預警的協同管理,開展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
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執行主任湯緒教授表示,此次發布的中國報告只是一個起點。卓越中心正攜手多國科學家,積極推動該研究范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的應用與擴展。
原標題:《復旦大學發布首個“氣候變化-大氣環境-健康”全因圖譜中國報告》
欄目編輯:馬丹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制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炯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