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桂北群山,草木蔥蘢間涌動著綠色發展的熱潮。國家“十四五”重點項目——灌陽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現場一片繁忙,500余名建設者正以“逢山鑿隧、遇壑筑壩”的攻堅姿態,全力推進這座總投資80億元的桂北最大“綠色充電寶”建設。5月14日,記者走進現場,探訪這座在喀斯特地貌中“拔節生長”的綠色能源工程。
深山峽谷中的“工程矩陣”
記者跟車沿著灌陽縣新圩鎮進場道路蜿蜒而上,鉆機擊打巖層的聲響與運輸車引擎轟鳴交織,構成一支激昂的建設交響曲。在距縣城26公里的褶皺山體間,這座規劃裝機容量1200MW的一等大(1)型工程正重塑地理肌理:上水庫靜臥大龍村小江溝,下水庫盤踞合力村流溪源溝,垂直高差達468米的天然落差,讓這里成為絕佳的能量儲存池。
地下廠房鉆機施工現場。
“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發電廠房系統四部分組成,建成后將新建2回220kV線路接入500kV桂北變電站。”南方電網儲能股份有限公司灌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有關負責人劉荘介紹道。
穿過1.5公里通風洞兼安全洞,地下核心區的施工場景震撼呈現:中國鐵建十四局承建的地下廠房,以180米長、27.5米寬、57.675米高的空間體量嵌入巖層,相當于向下掘進一座20層樓高的“工業宮殿”。
科技賦能的“地下攻堅”
在喀斯特地貌施工,猶如在“豆腐腦”里建電站。中鐵十四局集團項目施工生產負責人趙雪猛告訴記者,他們正以“逢山鑿隧、遇壑筑壩”的勁頭推進工程。自去年9月通風洞貫通以來,建設者運用智能鑿巖臺車與三維地質建模技術,精心組織施工,平穩安全完成施工任務。
通風洞洞口。
目前主廠房及主變洞首層開挖完成,II層預裂孔造孔緊張推進,預計2026年4月實現整體支護。洞內施工精度堪稱毫米級“雕刻”:廠房采用中部式開發方式,引水及尾水系統均采用一洞四機布置,57米垂直空間內每輪深挖誤差不超過厘米級;每根錨桿植入時同步傳輸18項力學參數,智能監測系統實時守護工程安全。
主變洞支護鉆孔施工現場。
“這是未來南方電網的‘能量心臟’,每個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趙雪猛說。
雙壩競秀的“山水詩篇”
在海拔千米的山巔,中國水利水電十二局正以“愚公移山”之勢打造上水庫:110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如弧形巨臂環抱峰巒,404米壩軸線嵌入喀斯特山體。
“導流洞全長959米,自今年2月16日開工以來,目前進尺已達56.8米。”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灌陽電站項目部項目經理武興彪說。
群山另一側,中國安能集團在下水庫施工現場點燃建設烽火:96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與294米壩軸線構成堅固矩陣,泄放洞開挖支護與右壩肩施工同步推進。
“泄放洞全長400米,目前進尺36.2米,”中國安能集團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灌陽電站項目部項目經理說。
兩大庫區遙相呼應,上水庫以擴庫開挖重塑水文脈絡,下水庫借豎井泄洪洞編織安全網絡。抽蓄工程雙壩競秀,共同在桂北群山中勾勒出山水詩篇。
生態與民生的“共生密碼”
在施工現場,“山水林洞共生”理念貫穿始終:通過BIM技術優化設計,項目減少林地占用127畝;施工棄渣場規劃為碳匯林廊,魚類洄游通道正在同步修復。
項目的有序推進,離不開黨建引領的“紅色引擎”。據灌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指揮部指揮長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指揮部構建“3+N”服務專班,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一線督戰破解征遷難題,創新“一戶一策”移民安置模式,同步規劃生態新村與光伏農業產業網,讓庫區群眾“離故土不離鄉情”。
“未來這里將形成‘風光儲’產業鏈,帶動基建、物流、旅游等產業發展,預計年稅收貢獻超1.2億元,關聯產業產值逾10億元。我們不僅要建綠色工程,更要讓生態價值持續釋放。”劉荘說。
抽水蓄能電站效果圖。
站在施工觀景臺遠眺,效果圖上的未來圖景令人憧憬:2028年機組投產后,這里將成為廣西電網的“智慧調節器”,日發夜蓄間串聯起風電基地、紅色遺址與極限運動基地,勾勒出“一度電點亮一片景”的產旅融合新畫卷。
機組轟鳴聲與瑤鄉溪澗共鳴,這座深嵌喀斯特山體的超級工程,正以綠色動能重新定義山水價值,奏響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共生和弦。
來源|桂林日報(記者李忠波 通訊員王游明 張海園)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