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最近汽車行業的一則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大眾汽車計劃自2026 年起逐步淘汰電動車型的 "ID" 前綴命名體系。
這個擁有88年歷史的汽車帝國,即將摘下佩戴八年的"電動車標簽"。
在經歷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滑36.8%之后,大眾這是把鍋甩給名字了?
早期的大眾,深得人心
大眾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37 年,它創立初衷便是為大眾生產經濟實惠的汽車。
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的甲殼蟲車型,成為了大眾品牌早期的經典象征。
1984 年桑塔納開進上海,回頭率不亞于現在的超跑。
那時候誰家要是有輛桑塔納,街坊鄰居都得高看兩眼,后來的帕薩特、朗逸、寶來,更是成了 70、80 后的集體記憶。
甲殼蟲的成功,奠定了大眾品牌 "為大眾造車" 的理念基礎。
▲ 圖源:抖音
進入中國市場后,大眾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1984年,上海大眾成立(后更名為上汽大眾),桑塔納車型的引入,開啟了中國家庭轎車的時代。
桑塔納以其皮實耐用、維修方便等特點,迅速成為中國市場的熱銷車型,也讓大眾品牌在中國家喻戶曉。
之后大眾旗下的帕薩特、朗逸、寶來等車型也紛紛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大眾品牌一度成為中國消費者心中高品質汽車的代表。
不過來到電動化時代,大眾開始出現問題。
2023年第一季度,大眾汽車交付量增長1.4%,達到213萬輛,但利潤卻縮水嚴重。
其中純電動車銷量暴漲,歐洲漲了113%,美國漲了51%。
每十輛新車就有一輛是電動車,這趨勢很猛,大眾在歐洲電動車市場占26%,但是說白了,利潤太低了。
▲ 圖源:B站
大眾CFO阿諾·安特利茨說,電動車盈利能力遠不如燃油車,導致集團利潤率從6%降到3.7%。
大眾也不是沒招,他們正在削減成本,提高電動車利潤,優化流程,但具體能不能讓利潤漲上來,誰也說不清。
看看國內電動勢力,壓力其實也不小。
早期大家都在吹的蔚來,旗下重要車型之一ES7的銷量,在四月份只剩1輛!
在整個車市都屬于是墊底的存在了,它也是蔚來旗下最冷門的一款新車。
理想的2025年全年排產目標則是從70萬輛降低到64萬輛,同時理想的凈利潤同比下降超三成。
都說新能源賺錢,但實在是頂不住人人都在卷。
大眾改名
2016年大眾推出的ID系列,本來想搞個電動化新形象,結果名字越起越亂,如 ID.3、ID.4、ID.5、ID.6(中國專供)、ID.7以及ID.Buzz等。
而且這種復雜的命名方式還會引起消費者的混淆,最重要的是沒有記憶點,不多讀幾遍還真記不住。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ID系列的命名沒有與與大眾這個傳統燃油車品牌有直接關聯,難以快速建立品牌認知。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傳播效果,使得大眾電動車在市場競爭中未能充分發揮品牌優勢。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大眾決定對電動車命名體系進行調整。
▲ 圖源:微博
之后的新車將直接沿用燃油車名號,如ID.2可能改稱 "Polo EV",ID.1可能重啟 "Lupo""Fox" 等經典小車名。
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實現品牌資產的無縫傳承,利用消費者對大眾傳統燃油車品牌的認知度,提升電動車的市場接受度。
通過沿用經典車名,大眾希望喚醒消費者的品牌歷史記憶,讓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在品牌形象上形成統一,增強品牌辨識度。
想想比亞迪的“秦漢唐宋元”,都是歷史上的盛世,同時以此命名也展現了獨特的創意。
在電動化時代,品牌符號的傳播效率直接決定市場滲透速度。
其實不止大眾,BBA 三巨頭都在電動化路上栽過跟頭,奔馳逐步淡出 EQ 系列,奧迪計劃放棄 e-tron 命名。
這些品牌調整背后,反映出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的共同困境。
曾經,BBA 啟用新的電動化命名體系,奔馳的 EQ 系列、奧迪的 e-tron,剛推出時逼格滿滿,結果市場反應冷淡。
四個環車標是奧迪品牌的經典象征,但在去年,奧迪將車標從四個環直接改成了"AUDI"。
▲ 圖源:微博
不少人吐槽“沒了四個環,就沒了靈魂”
或許是為了與傳統燃油車形成區分,打造獨立的電動品牌形象。
但事與愿違,新的命名體系未能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反而被部分消費者視為 "雜牌"。
說到底還是現在消費者買車越來越務實,管你是百年品牌還是科技新貴,產品力不行照樣不買賬。
大眾的自救,在于電池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不再僅僅因為品牌的光環而買單,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實際性能、性價比等因素。
面對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興電動車品牌的崛起,傳統車企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
不少品牌在燃油車時代積累的優勢,在電動化時代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大眾宣布未來純電動車與燃油車將共享家族化設計語言,通過外觀風格的統一強化品牌辨識度。
這一策略與命名調整相輔相成,讓消費者在看到大眾電動車時,能夠迅速聯想到大眾品牌的整體形象。
同時從明年開始,大眾所有電動車型將逐步遷移到名為MEB Plus的升級版平臺,并全面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LFP)電池。
這些技術層面的調整,不僅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性價比,還能提升電動車的市場競爭力。
▲ 圖源:微博
在電動車市場,價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低價才是硬道理,只要價格低賣的多自然有人吹捧,三元鋰再好賣的貴了也只會被人踩",不過這一觀點正好是反映了當前市場的現實。
因為消費者在購買電動車時,價格往往是首要考慮因素之一。
大眾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有助于降低電動車的售價,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這與特斯拉通過規?;a降低成本、比亞迪憑借電池技術優勢控制成本的策略不謀而合。
然而,僅僅依靠價格優勢是不夠的,產品力才是核心。
在燃油車時代,大眾憑借可靠的質量、先進的技術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在電動化時代,大眾需要在電池技術、續航里程、智能駕駛等方面不斷提升產品力,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回顧大眾品牌的發展歷程,從甲殼蟲到桑塔納,大眾總能抓住市場機遇,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雖然遇到挫折,但是大眾通過改名字、統一設計語言、升級平臺、降低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正在努力維系品牌認知連貫性,強化其在電動市場的地位。
與其他傳統車企一樣,大眾的電動化轉型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但憑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蘊、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廣泛的市場基礎,大眾有能力在這場電動化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總之,大眾汽車改名字不僅僅是一個命名體系的調整,更是其在電動化時代做出改變的一個信號。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