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燈閃爍、空中喊話,交通違法行為在配備400倍變焦鏡頭的“空中哨兵”面前無所遁形。近日,深圳交警發布的無人機執法視頻火了。
5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深圳市福田區的深圳交警執法現場,看到了無人機實時“出警”的一幕。深圳交警介紹,與傳統的出警方式相比,警用無人機起飛后可以快速到達事故現場,其具有獨特的空中視角,不僅視野良好,還能實現在地面難以完成的任務。
記者注意到,無人機已在多個城市的治理中得到應用,涵蓋交通巡查、環境監測、違建查處、市容管理、應急防控等領域。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自由貿易港(區)專委會會長宋向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AI(人工智能)+無人機”對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這有利于提升治理效率、增強執法精準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也代表城市治理正在從傳統的以人力為主逐漸向科技驅動型轉變。
交通事故勘測效率提升70%
隨著城市機動車保有量激增,開車接打電話、輕微交通事故處置易引發二次事故等問題成為交通治理的難點與痛點。為應對上述情況,深圳交警目前已形成無人機執勤常態化運行機制。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機動訓練大隊二中隊洪奕明向記者介紹,深圳交警各大隊、中隊及轄區均配備無人機設備,主要應用于四大場景:對行人與非機動車進行實時喊話勸導、對違停車輛實施快速驅離、對交通事故現場開展快速勘查,以及為大型活動提供交通安保支持。
無人機鏡頭支持400倍變焦,下方圖像為上圖紅框中圖像放大得來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洪奕明表示,在裝備性能方面,警用無人機較民用機型具有顯著差異:機體加裝了警燈、喊話器等專用設備,并針對執法需求進行二次開發,配備了專業執法系統。特別在環境適應能力上,新型警用無人機具備防水、防風特性,配置支持400倍變焦的高清攝像頭,續航能力也優于常規警用機型。
深圳交警也在探索無人機編組執法新模式。根據規劃方案,主控無人機將在30~50米高空進行全域監控,發現異常事件、車輛或車流后,警方將立即調度小型無人機前往現場處置。這種立體化勤務模式已在大型活動安保中開展試點,未來將逐步推廣至日常交通管理場景。
深圳交警執法無人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交警還深度挖掘無人機“AI+空中警力”新模式實戰潛能,探索“事故遠程處理”機制,通過“空中巡查+地面聯動+云端快處理”的科技手段,實現輕微交通事故的快速定位、遠程取證和高效處置。對輕微交通事故的遠程“出警”,后臺民警通過無人機實時回傳的高清畫面,最快5分鐘即可完成責任認定并推送電子文書。
據了解,無人機本質上也屬于電子警察系統,其執法流程與路面抓拍攝像頭完全一致。無人機主要承擔違法取證工作,后臺審核資料后將依法進行處罰。
截至2024年年底,深圳交警通過無人機累計檢測交通事故及異常事件4.4萬起,事故勘測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70%。目前,深圳已組建全國最大交警無人機專業隊伍,配備手控無人機和機巢無人機超200個,布設航線實現基層全覆蓋。在無人機幫助下,深圳市重點區域交通違法現象大幅下降。目前,深圳交警正在逐步實現“一人多機”模式,并擴展無人機應用場景,參與更多道路交通管理。
“飛起來”的城市治理
近年來,無人機在城市治理中的運用場景逐漸增加。除了市民常見的交通巡查外,電力維護、場所巡檢、應急防控等多個領域均有無人機使用案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南網科技了解到,該公司在十余年前就開啟了大電網無人機全自動巡檢的科研項目,如今已推出國內首款面向電力巡檢的行業級微型多旋翼無人機。公司推出的“慧眼”無人機可實時回傳和智能識別分析圖像,為電力設備的運維提供決策支持。
公開資料顯示,廣州市白云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利用無人機低空巡檢,還研發了違法建設、環衛垃圾等多個專題AI算法,在國內率先使用“無人機機場+AI”實現環衛垃圾識別,在100余米高度使用無人機智能抓拍市容環境衛生問題,精準定位問題地點并推送工單至屬地標段整改。
無人機也在環境復雜的城市場景中屢屢派上用場。相較于手動操作無人機,全天候無人值守的模式具有資源調度更優、應急效率更高、全天候作業等優勢。在解放人力、提高效率的同時,無人機還可實現定期多次巡航、視頻智能比對和動態監控、特殊場景應急巡檢等任務。
在深圳市羅湖區的口岸人流巡查工作中,無人機可以把3小時的巡檢工作縮短至15分鐘,并覆蓋原本人工步行無法抵達的區域。杭州市西湖區則利用無人機巡查樓頂違章建筑,對人力巡查難以全面覆蓋的區域進行實時監控。
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認為,“AI+空中警力”模式顯示出在數字經濟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可提升工作效率、節約行政成本。目前來看,深圳在行政管理方面進行了更前衛的探索,“將來‘數智化’在城市治理中會越來越有價值,這也是發展的長期必然趨勢”。
宋向清表示,“AI+無人機”這類工具代表城市治理正在從傳統的以人力為主逐漸向科技驅動型轉變。盡管人力在城市治理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政策制定、現場指揮、復雜問題處理以及對科技手段的監督和管理等。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科技驅動將在城市治理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也會與人力形成一種互補協同的關系。
“在技術創新與融合、拓展應用場景、提升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加強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等方面,我們也應該對使用新工具提升行政效率保持期待。”宋向清表示。
對此,宋向清提出了五點期望:一是應期待AI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通信等技術進一步深度融合,提升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效果。二是應持續優化算法,希望未來研發出更智能、更精準的算法,提高對復雜場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減少誤判和漏判。三是應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在公共服務領域,如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期待新工具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四是應進一步完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體系,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實現隱私保護與城市治理需求的有效平衡,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五是應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大力培養跨學科人才,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城市管理的人才隊伍,提升行政效率和治理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