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的璀璨燈火、解放碑的時尚潮流、李子壩的單軌穿樓奇觀、朝天門的兩江交匯、十八梯的市井煙火……已享譽世界的重慶市渝中區每一處“網紅”地標,都承載著無數游客對山城的美好想象。而沿街商鋪的店招立面、門前環境,恰似城市的“第一張名片”。
在這背后,是一群“便衣管家”日行萬步,用一雙“火眼金睛”守護著城市的精致容顏——他們就是渝中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業務督查股的巡查員,更是城市管理“門前三包”制度的堅定守護者。
今年“五一”假期,渝中區滄白路上游人如織。一位背著雙肩包的男子看似普通游客,不時舉起手機拍攝。他的鏡頭對準的卻不是城市的美景,而是沿街的店鋪。店招是否干凈整潔,店鋪門口有無雜物占道等情況,都被他一一記錄。這位“游客”,正是業務督查股巡查員楊曉宏。
楊曉宏今年53歲,從事業務督查工作已有15年。推進“門前三包”制度落到實處正是他和同事們的主要工作之一。
“我們就像城市的‘掃描儀’,要確保不放過任何一個城市管理問題細節。”楊曉宏介紹,業務督查股一共有9名巡查員,要負責全區11個街道的“門前三包”日常巡檢任務。工作看似簡單——發現問題、拍照取證、按規定制作問題臺賬、上報局城市管理綜合辦公室督辦,實則考驗著每一個人的耐心與恒心,這是一項長期的“鐵人”體力活兒。
“我們一般是兩人一組著便衣巡查,每組要負責三條街道,每周輪換巡查路線。”楊曉宏說,巡查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每一條街道每一條路段,才能真正感知城市跳動的脈搏,發現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后的城市管理細微問題。這種最原始最接地氣的巡查方式,正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最堅實的基石。
翻開楊曉宏的手機,他的運動步數常年占據朋友圈前列。“有朋友總問我是不是天天在跑馬拉松。”楊曉宏說,他們的工作確實像一場“馬拉松”:彎腰檢查排水溝雜物堵塞和綠化帶里的缺株少苗、仰頭記錄破損店招、踮腳擦拭蒙塵的“門前三包”公示牌……全年99%的處置率背后,是日均200余次的“抬頭低頭”。
在日均3萬步的巡查中,隊員們見證著城市的點滴變化。在楊曉宏的手機相冊里,曾經沿街的雜亂店招,變成了統一協調的立面;過去占道經營的背街小巷,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文創街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驚嘆于重慶渝中母城的干凈整潔和美麗,流連忘返,在各種社交媒體頻頻點贊,重慶渝中美名傳遍全球。
在2023年“發現重慶之美”調查推選活動中,渝中區瑞天路(61-1號至61-15號)、長江二路(35號附71號-33號附2號)榮獲最美“門前三包”示范路段稱號,正是對渝中區數字指揮中心業務督查股楊曉宏和他的同事們細致工作的最好肯定。
當解放碑的鐘聲敲響零點,巡查隊員們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征程。他們用腳步丈量著城市治理的精度;用看似“不近人情”的堅持,守護著城市的溫度。在這里,城市管理“門前三包”不是冷冰冰的條款,而是一群數字城管人與一座城的雙向奔赴。
上游新聞 王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