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潮觀魚 嚴珊珊】
“每個未檢辦(未成年檢察工作辦公室)接手的案子,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受害人的傷痛已無法避免。我拍《無盡的盡頭》時,其實很郁悶,很氣憤,感到深深的無力,有時會跳脫角色。”演員高偉光告訴觀察者網新潮觀魚欄目。
近日,“9歲圍棋少年疑遭父親家暴跳樓身亡一事”引發全社會關注,也讓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話題再次提上議程,前不久完結的電視劇《無盡的盡頭》正是聚焦相關話題。
高偉光在《無盡的盡頭》中飾演白恩宇
開分8.1,收官8.2,播完一周漲至8.3,這部題材有野心但“可能吃力不討好”的法治電視劇,如劇名一樣,正在釋放長尾效應。“三少年霸凌案”“逼迫兒童盜竊案”“游湖殺子案”“校園偷拍案”“無名少女遇害案”“舞校迷奸案”這6個改編自真實案件的單元故事,引發觀眾討論。
近年來,一旦出現涉及未成年人的惡性案件,輿情都十分洶涌:對未成年犯罪現有懲戒力度和量刑的不滿和誤解,對家庭教育不當“種惡花結惡果”的痛心,對監護人職責缺失的擔憂,對霸凌、家暴、性侵等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憤慨,對“被告人還是個孩子”說辭的深惡痛絕……敢拍還不夠,把大家感同身受但情緒復雜的話題放到陽光下,不是一件易事,“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權衡難題從劇中投射到劇外。
近日,觀察者網新潮觀魚獨家對話演員高偉光,聊了聊這部劇的創作經歷。他透露,制片人和出品方曾擔心劇名不夠響亮,但想來想去還是認為“無盡的盡頭”最能表現該劇主題:未檢工作有開頭沒盡頭,保護孩子、引導孩子的工作永無止境。
劇集上線后,“三少年霸凌案”受害者家長遷怒并報復檢察官的情節引發了討論,有人質疑人物塑造與沖突設置“過于刻意”,但某市開放大學家長總校專家、長期撰寫基層法治類文章的專欄作者Z女士告訴觀察者網,有新一線城市檢察官用“中肯客觀”來評價該劇。
“確實道出了未檢辦朋友們的心聲……里面的案件,能一眼看出改編自哪個案件,因為都是典型案件,像是某一類案件的縮影。”而且,現實遠比影視劇更離譜,被當事人誤解遷怒甚至報復的情況并不罕見。
“甚至一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會聯合起來對抗未檢辦,覺得有關部門多管閑事。比如有個15歲男孩使12歲女孩懷孕的案件,從法律角度看,男孩就是強奸幼女。但辦案過程中,兩家監護人互稱親家,已經在談婚論嫁了,所以對于未檢辦的介入,雙方反應都十分激烈。這種情況給他們釋法說理根本沒用,但能不判不訴嗎?”
還有一位檢察官提到,曾發生檢察官在結案后被當事人跟蹤數天,后被闖入家中行刺的惡性事件。
高偉光:看完劇本久久不能平靜,拍出來是件有功德的事
《無盡的盡頭》開播后,“高偉光選對劇本了”登上熱搜,今年42歲的他繼“東華帝君”“鷓鴣哨”后,終于迎來網友口中第三個代表性角色——白恩宇,一名未管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管教,因為自身成長經歷看不得孩子誤入歧途,對付不服管的少年犯有一套“拔刺”的管教方法,后來通過司法考試和面試成為一名未檢辦助理檢察官,跟著林之桃(任素汐 飾)辦案過程中加深了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理解。
“我看到那條熱搜了,挺開心的,感謝觀眾的認可。其實我很有感觸,當時東華帝君演完,有人說高偉光就適合演古偶里的高冷角色,演完鷓鴣哨,又有人說他就適合演鷓鴣哨,現在老白能被大家認可,我真的非常開心,希望以后能帶來更多代表性角色。隨著年紀增長,閱歷增加,塑造角色時我更放得開更坦然了,加上現實題材更貼近生活,演起來很舒服。”
高偉光透露,這次接到劇本就躍躍欲試,“看完劇本很激動,很氣憤,久久不能平靜,有一種深深的無力”,任素汐也是他一直想合作的演員。
進組前,主創們一起前往最高人民檢察院香山院區參觀和交流,直觀感受到了檢察官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高偉光回憶道,隨組的兩位檢察官(一男一女,其中一位是“十佳公訴人”),給他的印象最深。
“他們平常說話,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讓我們不自覺想靠近,想仔細聽,那位男檢察官給我的這種感覺更強烈。而且他們邏輯性非常好,表達起來有條不紊,工作起來又雷厲風行。我們在劇中的一些臺詞還借鑒了那位女檢察官辦案時的‘金句’。在角色塑造方面,兩位檢察官給了我們很大幫助。”
參演這部劇,讓高偉光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監護人的職責有了更深的體悟,他用劇中“舞校迷奸案”舉例:“胡敏敏死后,我和林之桃去通知家屬時,她媽媽第一反應竟然是問女兒有沒有留下錢。我當時真的很氣憤,覺得這個家庭太冷酷太殘忍了,后來轉念一想,可能就是這樣的原生家庭注定了孩子悲慘的一生。我希望能夠通過這部劇讓那些父母意識到,要關愛自己的孩子。既然你把孩子生下來,就要好好對他們,要不然生他們干嘛。”
同劇演員也會因為代入案件而感到揪心,高偉光透露:“任素汐圍讀劇本時幾度落淚,我們都能感受到她的情緒。”
所以在片場,主創們會活躍氣氛,調和一下題材帶來的沉重氛圍,也把這種張弛有度的創作理念帶到了劇中。高偉光表示,白恩宇的“碎嘴”風格和辦公室三人組“現掛”的斗嘴臺詞都是大家走戲時碰撞出來的。
“咱們這個戲聽起來比較沉重,所以我們就不能把它拍成一個教育宣傳片,那肯定沒人看。檢察官也好,法官也好,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幽默的也有嚴肅的,我們要展現的就是生活中的檢察官。當然,如果劇組整體氛圍都很嚴肅,我一個人那樣演就有點像‘跳梁小丑’,但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這個戲就活了。”
首次與任素汐合作,高偉光稱搭檔的表演方式給自己帶來了啟發,“素汐的表演很真實,情感很飽滿,我們團隊的人都說看她演戲就像生活中的姐姐在說話。正如網友所說,她‘不像演的’,這也是我想學習的地方。”
《無盡的盡頭》播出后,不斷上漲的評分讓高偉光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參與了一部有意義的作品。“有朋友追劇時告訴我,他小時候沒意識到自己遭遇了霸凌,但看完劇發現那就是霸凌。我真的希望大家哪怕不看這部劇,也多去了解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常識和案例,希望孩子們能有勇氣去阻止身邊的惡行,也希望一些施暴者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不要再做這種事。”
說到這里,高偉光不自覺提高了音調:“好人不能忍氣吞聲,壞人一定要付出代價,不能讓好人去承受錯誤。我們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不要被欺負。這種正義感大家都要有,因為這些事關系到未成年人,他們如果不好了誰都不會好,如果未成年犯沒有被矯治,他們成人后,他們的孩子又會怎么樣?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小林之桃遇到鄭檢(劉琳 飾)后,勇敢舉報自己的父親家暴
他希望《無盡的盡頭》能讓更多人關注到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和犯罪預防,讓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和周圍的人有站出來指認罪犯的勇氣和意識,“我覺得這是一件有功德的事。”
未檢辦檢察官:有時受害女孩要經歷七八次筆錄,在我這里,只問一次
一位未檢辦檢察官通過Z女士表示,《無盡的盡頭》傳達了一個重要卻少有人知的點:
“一提到辦案大家都會想到公安。公安辦案作用固然很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特別是司法保護的過程中,公檢法這三家里,檢察機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案件里,前期所有保護工作都是檢察官牽頭在做,如今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許多理念,也是基層未檢檢察官在辦案中發現的。”
未檢辦檢察官林之桃(任素汐 飾)擔心差點被父親殺死的小孩繼續受罪,提出變更監護人申請。
比如《無盡的盡頭》多次強調,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遵循“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就是檢察機關引入的。
“有些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是父母,那自然不能再讓父母本身作為監護人陪同未成年人進行調查取證。最初很多地方就讓民輔警來充當這個角色,由此引發一些問題。后來由檢察機關提出,請與公安機關沒關系且符合條件的第三方來充當‘合適成年人’。”
一位新一線城市的未檢辦檢察官透露:“目前,如果你不是未檢辦承認的第三方庫里的人,那我們就不認。這是倒逼大家一起努力,讓程序越來越規范。”
詢問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做得好的未檢辦一般會在當地醫院設立“一站式”詢問點。“如果所有有關性侵、強奸、猥褻未成年女孩的案子,檢察官都能第一時間介入,其實對未成年是一種保護。比如女孩被性侵,在醫院檢查身體的過程中,一次就把提取精液、保留痕跡、詢問和心理疏導同步式錄音錄像進行了,后面公檢法人員就不會再反復詢問,以免辦案過程中對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二次傷害。”
“因為這種案子,調查過程傷害真的很大。很多地方,一個受害女孩要經歷七八次筆錄,但如果在我們這里,只會問一次。”
此外,未檢辦檢察官透露,工作中被誤解、遷怒甚至報復的情況并不罕見。
“辦理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被侵害者是未成年人,但犯罪嫌疑人一方也是未成年人。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被其中一方投訴到紀委或上級監督檢察機關。甚至一些案件,雙方當事人會聯合在一起對抗未檢辦,覺得有關部門多管閑事。”
比如前文提到的15歲男孩使12歲女孩懷孕的案件,兩家父母并不是一開始就互稱親家,而是婦幼醫院發現女孩懷孕后強制報告,“發案后雙方父母覺得懷上了不如就在一起,辦著辦著案子在未檢辦直接喊上‘親家’了,甚至打算讓12歲的女孩把小孩生下來。檢察官們氣得夠嗆,最后男孩判了一年半左右,女孩墮胎了。”
“少管所被取消”的傳言為何頻頻出現?
近年來,每次有涉未成年人的惡性案件出現,網上就會有人呼吁“恢復少管所”,其實“少管所”并未被取消,而是進行了名稱變化、改革和功能調整,目前我國設有未成年犯管教,簡稱“未管所”,是我國監獄的一種類型,對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犯執行刑罰。
針對“少管所被取消”的傳言,Z女士認為:“誤解可能源自公眾對法律變化的不熟悉,或者媒體報道的碎片化。從民眾樸素的情感出發,這種誤解更可能來自公眾對現有未成年人犯罪處罰過輕的認知,實際上是對現有懲戒力度的不滿。未成年犯管教所目前也面臨資源及專業人員不足、矯治效果有限、理念分歧較大(如何平衡懲戒與教育的關系)等挑戰。”
據Z女士介紹,目前,我國對罪錯未成年人的行為會進行分級分類,比如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違法行為、犯罪行為等。針對不同情況,會有加強家校社聯防、社區矯正、司法矯正、附條件不起訴、起訴+司法分流、刑罰執行等方法。總的來說,中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治理正在從單純的 “事后懲罰” 轉向 “個性化矯治” 的全周期治理。
在刑罰執行中,也講究策略。比如《無盡的盡頭》中,未管所管教會瓦解違法犯罪團伙中的等級壓迫關系,把從犯和主犯分開,消除主犯對從犯的操控,嚴懲重罪寬待輕犯,堅持寬嚴相濟、懲防并舉。
據Z女士介紹,這種“打破權力結構”的方法主要應用于團伙犯罪、校園欺凌等群體性違法犯罪行為的矯治。
“長期辦理未成年案容易‘分裂’”,辦案人員心理如何疏導?
新潮觀魚注意到,有觀眾看《無盡的盡頭》時評論稱“每次拍檢察院的劇,都拍成了警察辦案的樣子”,那么現實情況呢?
幾名非一線城市的未檢辦檢察官表示,不會深度參與調查取證,主要起監督和建議作用,取證由公安獨立完成,除非在看卷宗時發現問題,才會介入,要求補全或者糾正;但有一位檢察官堅持未檢辦會深度參與案件偵查,其所在辦公室是全國示范單位,具有一定代表性:
“關于檢察官介入偵查,在刑訴法上有依據,叫‘提前介入’——經過公安機關商請,檢察官會提前介入案件來引導偵查。從刑訴理論上講,我國偏大陸法系,有個說法是檢警一體追訴犯罪,檢察機關本身具有偵查和補充偵查的權力,可以自行偵查,也可以要求公安機關偵查。”
在《無盡的盡頭》中,辦理未成年人案件尤其是惡性事件時,檢察官一度上頭,在法庭上因證據鏈不夠有說服力被駁回時情緒激動,但未檢辦工作人員也是人,面對案件的殘忍情節、罪犯原生家庭埋下的悲劇種子,難免會產生氣憤等復雜情緒。
據Z女士介紹,目前,我國從制度保障、專業支持、強制干預三方面來設置“防火墻”,以保證未檢辦檢察官在保持理性辦案的同時,妥善處理自身情緒。
“首先,現在的入職心理篩查和定期的心理評估要求都很嚴格。如果出現不達標的,會有專業人員進行專業督導,也可能面臨強制休假、調崗等情況。其次,日常會進行職業素養訓練和脫敏訓練。最后,辦理具體案件時,會統籌安排,將惡性案件分流,避免某位工作人員長期暴露在極端惡性案件里。”
“在很多涉及未成年人尤其是兒童的案件中,辦案人員容易出現‘過度補償心理’,即跨越工作邊界私下資助幫扶受害者。有未檢檢察官反饋,長期辦理未成年人相關案件讓自己變得很‘分裂’——一會兒要辦理侵害未成年人的案子,一會兒要辦未成年人犯罪的案子,兩種理念,一個是從嚴,一個是從寬,就很矛盾割裂。”
一定程度上來說,《無盡的盡頭》為國產法治劇探索出了新賽道,也讓更多人透過檢察官的視角思考未成年犯罪發生的原因和宣傳未檢辦工作的意義,展現了我國未成年人司法現實圖景,正如該劇結尾林之桃的臺詞:
“我原來覺得未檢工作不能宣傳,宣傳出去,全是遺憾,現在我相信與其感化教育,不如提前預防,讓罪惡在開始前就結束,讓苦難在發生后被治愈。”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