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快速跌破3000后,繼續下探,其中像山東、廣東等地43%的豆粕出廠報價就已經來到了2800到2900元/噸的區間了。
可以說,距離掉下2800也僅僅是一步之遙。
于是,豆粕再次命懸一線。
我們之前分析過,豆粕跌破3000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這主要是和階段性進口大豆到港增加,以及市場的情緒有關。
二三季度是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而從以往來看,這一時期進口大豆都處于高位水平,所以接下來,進口大豆到港持續高位,再加上國內油廠開機率大增,使得國內豆粕供應激增。
那為什么又說與市場情緒有關呢?
因為事實上,4月份進口大豆的到港并不及預期,4月進口大豆數量僅有608萬噸,同比減少了29.1%。不僅不及預期,還創下了10年來同期的最低點。
當然這個減少倒不是因為缺豆,而是由于巴西大豆收獲延遲,疊加天氣影響物流速度,以及中國海關法檢變嚴,增加了大豆的通關時間,這幾個因素共同導致了4月份進口大豆的數量不及預期。
但是市場預期4月份減少的量將會體現在五六月份,所以市場預期五六月份進口大豆到港會大幅增加,月均量可能將突破1100萬噸。
所以正是在這樣的預期下,豆粕的看跌情緒增加,于是導致豆粕價格快速走跌。
這很明顯是消息反應大于現實反應的一種表現,所以屬于提前下跌,而隨著豆粕的下跌,一部分利空也隨之釋放了。
那么,到后續進口大豆陸續到港,市場的反應也就沒那么強烈了。
所以在跌破3000元/噸的重要關口后,會有一定支撐。
這個支撐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
一個就是剛剛上面說的情緒釋放。
不管是看漲還是看跌,情緒不會總那么激烈著,當持續一段時間以后,就會適應。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俄烏沖突,那么大事對全球小麥的影響也不過是個把月,隨后盡管沖突還在持續,但國際小麥沖上高點以后就已經開始回落了。
為什么?
原因就是大家對于沖突的反應逐漸趨于平淡。
第二,供需博弈的底部支撐。
當前豆粕已跌至2800附近,而這個位置也基本是去年的低點,所以理論上說,在這個位置會有一定支撐。
而從供應方面講,去年美豆還沒有缺席中國市場,所以去年進口大豆的來源是美國和南美共同供應的。
而今年呢,美國關稅問題仍撲朔迷離,中國買家對于美豆仍然小心翼翼,所以基本仍然只有南美大豆撐場子。
相當于供應源頭減少了。
而需求方面,雖然說養殖業依然不景氣,并且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起色,但是產能依然在4000萬頭以上,而且豆粕價格大跌以后,飼料企業對豆粕的需求必然要增加。
供減而需增,這也使得豆粕在2800這個位置是有明顯支撐的。
第三,就是成本。
從國際大豆成本走向來看,大跌的幾率很小,所以基本國際大豆成本再降的空間不大,也就意味著成本支撐將走強。
當然我們也不能保證豆粕就一定不會跌破2800,上述只是在理論基礎上得出的分析,而階段性的行情則還要看市場情緒。
情緒雖然不能改變供需,但是卻可以影響階段性行情。
但目前來看,在不出現新的影響情緒利空的因素的情況下,豆粕雖然看似很危險,但在2800的位置上還是可以守一守的。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