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新余的一些廠區內出現了這樣一道風景線:“工博士”們穿梭于實驗室與生產線,或手持圖紙、俯身調試設備;或與技術人員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技術方案……他們如同“技術候鳥”,將高校的創新之泉引入企業土壤,把論文“寫”在車間里。
自2019至2024年,新余市派出四批次共47名“工博士”扎根34家企業,聯合申報科技項目20項,孵化專利13項,帶動企業增收超億元。“工博士”服務團已成為新余良好營商環境的一張金名片,其“產業+科技+人才”的融合創新做法入選2024年江西省優化營商環境優秀案例。
技術攻關:博士團隊“硬核”突圍
今年是周來宏博士與江西省三余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對接服務的第三年。
三年前,企業因設備性能不足陷入發展瓶頸,急需專業的技術支持。公司求賢若渴,董事長涂國強多次帶隊去外地引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總是沒有合適的,不是專業不對口,就是人家嫌新余偏遠不肯來。”
自2019至2024年,新余市派出四批次共47名“工博士”扎根34家企業
“我們本地不就有現成的機械博士嗎?”新余市科協了解到企業實際困難后,主動做起校企“紅娘”,通過專業篩選匹配,找到了正在新余學院任職的周來宏博士。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周來宏2021年加入第二期“工博士”服務團,是東北大學的機械工程博士,也曾在國企工作。 “專業對口,科班出身,又有工作經驗,我們很聊得來,他就是我要找的人!”董事長涂國強終于得償所愿。
位于分宜縣的三余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環保企業。周來宏深知技術攻關難度大,很多設備亟待更新,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靠我一個人肯定不行,還得找幫手。”他積極調動身邊的人脈資源,不僅請來自己的導師聞邦椿院士、師兄張學良教授,還有學校的同學、曾經的同事等共計15人。
一支由環保工程專家、機械設計工程師、自動化控制專家、傳感器技術專家等多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的強大服務團隊應運而生。他們深入企業,量身定制解決方案,最終啃下這塊“硬骨頭”,新研發設備的溫控精度提升15%、攪拌效率提升超20%,銷售額增長300余萬元,綜合能耗降低30%,這場“技術輸血”把企業從被市場淘汰的邊緣拉了回來。
不僅如此,團隊研發的智能溫濕度控制系統可申請相關發明專利,并可作為獨立的技術產品進行銷售。周來宏坦言:“車間里的問題,實驗室的答案未必適用。只有扎根一線,才能讓論文‘活’起來。”
周來宏博士與江西省三余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聯姻”,正是一場技術與需求的精準對接。
新余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傅尋平介紹,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服務形式,“工博士”服務團始終遵循“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對接上求“準”、措施上求“新”,定期走訪調研,及時掌握服務團成員在工作、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讓合作更可持續。
校企共育:車間課堂雙向賦能
“齒輪最常見的失效形式,是斷齒和點蝕……”見到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的黃賢振博士時,他正在新余贛鋒新鋰源電池有限公司的教室里給學生們上課。
自從加入“工博士”服務團,他對接了三家企業,近日又參與到新余贛鋒電池的智能機器人研發項目,而該企業正是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教學基地。
李水根博士在廠區和技術人員交流
為此,黃賢振把課堂搬進工廠,一手搞研發,一手抓教學,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蹲在企業,與企業負責人共同制定產學研計劃。他身兼數職,忙碌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廠區的各個區域,被學生們戲稱“廠區閃電俠”。黃賢振的角色,超越了傳統的“教師”或“工程師”,成為校企資源的“整合者”。
新余贛鋒新鋰源電池有限公司和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共建協議,采用“1.5+1.5”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在廠區內設置“鋰電智能裝備現場工程師學院”。學院使用面積2000㎡,可以容納100個工位。
“在真實生產線開展實景實操、實地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人事部經理陳鈺介紹,公司設立“專項獎學金”及“跟崗獎勵”,每人600至1000元,參與實際工作還會有實習補貼,不低于崗位工資標準的80%。
如今,冶金學院有57名學生在這里上課。同學們興奮地說:“上午學理論,下午就能實操,這里的學習就像拼圖,每一塊知識都能立刻拼進實踐的版圖。”
當課堂知識能即時轉化為生產力,當企業崗位成為學生的“第二教室”“就業難”與“用工荒”便都有了解決方案。黃賢振自豪地說:“我們的優秀畢業生可以直接上崗,企業也獲得了急需的人才。”
新余是一座以“鋼鋰雙驅”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城市,這里企業多、職業院校也多,現有各類大中專院校20所,在校生近12萬人。
職業教育一直是新余的一張特色名片,曾被教育部譽為“新余現象”。通過校企合作辦學,新余市每年向企業輸送各類人才3萬余名。“工博士”服務團進一步促成企業與職業院校有效銜接,為優化營商環境注入人才活力。
一線礪技:把“研究所”建在車間
“這是我們的稱量室,這一臺精密電子天平,價值30多萬元,精密度可以達到千萬分之一。”說起研究院的這些“寶貝”,服務江西鑫德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余學院李水根博士如數家珍。
這些高端設備不是實驗室的“擺設”,而是生產線上提質增效的“利器”。生產部廠長鐘永勝感慨:“原材料配伍、熱值控制,全靠博士團隊定方向。”
周來宏博士在工廠和技術人員交流
自從加入“工博士”服務團,李水根就把科研基地搬到企業,成立了“廢舊電子物料資源化研究院”,從材料篩選到工藝優化,全程為企業“把脈問診”。
公司董事長助理袁瀚翔感激地說:“李博士來的時候正趕上我們企業建設期,他一步一步幫助公司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新余‘工博士’服務團這種模式,讓我們感受到科技創新服務企業的強大動能。”
五年來,李水根帶領這支13人的科研團隊,解決了高純度貴稀金屬回收利用的技術難題,開發了TPC分解技術,讓工業廢氣變廢為寶,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污染治理和節能減碳”專項資助。對于他來說,最值得驕傲的除了科研成果落地增效外,就是為企業培養了“買不來”的人才。
畢業于萍鄉學院的郭騰美在校學的是應用化學,通過在研究所一年的學習,在立項申報、實驗安排、結論總結、創新提煉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她說:“在師傅的悉心栽培下,我進步很快。作為新余人,能在家鄉找到施展專業所長的工作,是一種幸運。”
截至目前,“工博士”服務團已累計為企業培養研發人員6人,幫助企業引進專業技術人才5人,16人取得相關專業技術職稱。
近日,新余市第五批“工博士”服務團正式啟動,團隊規模較往年擴大一倍,涵蓋工學、理學、農學等多領域專家。激勵機制同步優化,優秀項目可獲2萬元扶持資金,表現突出者優先推薦省級人才計劃并享受職稱評審等政策傾斜。
“技術突圍沒有休止符。”新余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林愛紅表示,前四批“工博士”服務團取得不菲成果,第五批要繼續干好三件事:解產線難題、通校企堵點、帶技術精兵。
新余的“工博士”們耕耘的正是產學研的“最后一公里”。他們的故事,沒有停留在論文扉頁,而是鐫刻在智能設備的嗡鳴中、在學徒蛻變的笑容里、在產業躍升的數據間。
原標題:《這群“工博士”把論文“寫”在車間里》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韋嘉維
來源:作者:中新網江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