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5 月 21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線了 21 篇論文,其中 6 篇來自華人學者(包括作為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論文)。
5 月 21 日,香港大學李文海作為通訊作者, 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 :A retrograde planet in a tight binary star system with a white dwarf (在一顆白矮星組成的緊密雙星系統中的一顆逆行行星 ) 的研究論文 【1】 。
5 月 21 日,斯坦福大學亓磊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 :Programmable control of spatial transcriptome in live cells and neurons(活細胞和神經元中空間轉錄組的可編程控制)的研究論文【2】。
該研究開發了CRISPR 介導的空間轉錄組調控技術——CRISPR-TO,該系統利用 RNA 引導的無核酸酶活性的 dCas13 來實現對活細胞內源性 RNA 定位的可編程調控。
CRISPR-TO 技術能夠將內源性 RNA 定位到多種亞細胞區室,包括線粒體外膜、P-小體、應激顆粒、端粒和核應激體,在各種細胞類型中均有效。它通過馬達蛋白實現了沿微管可誘導且可逆的雙向 RNA 運輸,從而有助于在活細胞中實時操控和監測 RNA 定位的動態變化。
在初級皮質神經元中,研究團隊證明了重新定位的 mRNA 在神經突和神經突末端進行局部翻譯,并與核糖體共同運輸,β-肌動蛋白 mRNA 的定位增強了動態絲狀偽足突起的形成,并抑制了軸突的再生。CRISPR-TO 技術在原代神經元中的篩選發現 Stmn2 mRNA 定位是神經突生長的驅動因素。
通過實現對空間轉錄組的大規模擾動,CRISPR-TO 橋接了測序和成像技術所留下的關鍵空白,為在活細胞和生物體中對 RNA 定位進行高通量功能探究提供了一個多功能平臺。
5 月 21 日,日本國立天文臺Shuo Huang作為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 Large gas inflow driven by a matured galactic bar in the early Universe( 早期宇宙中由成熟的棒旋結構驅動的大規模氣體流入)的研究論文 【3】 。
5 月 21 日,德國 明斯特大學Zhe Wang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C-to-N atom swapping and skeletal editing in indoles and benzofurans( 吲哚和苯并呋喃中的碳-氮原子交換及骨架編輯) 的研究論文 【4】。
5 月 21 日,Qiuyan Chen作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Effect of phosphorylation barcodes on arrestin binding to a chemokine receptor( 磷酸化條形碼對趨化因子受體與抑制蛋白結合的影響)的研究論文 【5】。
5 月 21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慧元教授團隊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Unexpected clustering pattern in dwarf galaxies challenges formation models(矮星系中意外的聚集模式對形成模型構成挑戰)的研究論文 【6】。
論文鏈接: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06-x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20-z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14-2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19-6
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24-9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6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