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肺原發性移植物失功(PGD)是肺移植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IRI)的一種臨床表現,在移植后的最初 72 小時內約影響 15%-25% 的患者。它也是導致短期死亡、移植物過早衰竭和慢性排斥反應的主要原因。
PGD 的標志是再灌注后立即啟動的固有免疫反應,中性粒細胞在其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性粒細胞作為固有免疫系統中的短暫效應細胞,通常是在炎癥部位最先被招募的白細胞之一,它們通過顆粒脫顆粒釋放細胞毒性物質或形成中性粒細胞外誘捕網(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
迄今為止,僅有少量研究探討了中性粒細胞對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復雜作用,且主要集中在控制中性粒細胞募集的機制上。中性粒細胞參與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分子機制及其免疫病理學意義,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2025 年 5 月 20 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陳昶教授、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鄧子卿研究員、鄧浩浩副研究員、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重武醫生等人在 Cell 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發表了題為 : Targeting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of CD177+ neutrophils alleviates 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還被選為當期封面論文。
該研究通過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損傷動物模型及臨床肺移植患者隊列,結合單細胞及空間轉錄組測序,首次闡明了肺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的中性粒細胞異質性,揭示了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發展的新機制,表明了靶向抑制CD177 陽性中性粒細胞的線粒體復合物 I,可減輕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提出了治療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潛在靶點以及預測肺原發性移植物失功(PGD)的新型生物標志物。
封面圖中這座神秘島嶼代表著一位肺移植受者。水生植物象征著被植被環繞的受損移植物,這些植物代表著 CD177+ 中性粒細胞,而花朵則代表著活化的線粒體復合物 I,它們的藤蔓(就像中性粒細胞陷阱一樣)破壞了肺狀植被。寄生的菟絲子會抑制藤蔓生長和花朵形成,這表明 IACS-010759 是通過抑制復合物 I 來阻止中性粒細胞外誘捕網的形成,從而保護移植完整性。這項研究揭示了 CD177+ 中性粒細胞驅動了移植損傷,而靶向治療可減輕移植物功能障礙。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采用單細胞 RNA 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來探究肺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模型中的中性粒細胞亞型。從中發現了CD177+中性粒細胞是一種活化的亞群,其對肺損傷有顯著貢獻,并且可作為預測人類肺移植受者發生嚴重移植肺損傷的早期生物標志物(AUC=0.871)。
CD177+ 中性粒細胞表現出氧化磷酸化水平升高以及線粒體復合物 I(Complex I)活性增強,從而驅動炎癥反應和中性粒細胞外誘捕網(NET)的形成。
在小鼠缺血再灌注損傷(IRI)和大鼠左肺移植模型中,使用 復合物 I 抑制劑IACS-010759靶向線粒體功能,可降低CD177+ 中性粒細胞激活,減輕肺損傷。
該研究的核心發現:
CD177+ 中性粒細胞代表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功能活躍的細胞群;
CD177 通過 AKT/mTOR 通路增強線粒體復合物 I 的基因表達;
靶向線粒體復合物 I 的治療策略為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提供了可行的治療途徑;
血液 CD177+ 中性粒細胞是 3 級 PGD 的早期生物標志物。
這些發現全面描繪了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 CD177+ 中性粒細胞驅動的炎癥情況,并突顯了其在早期診斷和未來治療干預方面的潛在價值。
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213-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