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社交平臺,“護肝片測評”“熬夜黨必備”等話題閱讀量破億。天貓健康數據顯示,2024年護肝片訂單中15%產生于凌晨1~3點,而90后買走了近半數護肝產品。當熬夜加班、應酬喝酒成為職場生存的“隱形KPI”,年輕人正將護肝片視為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
這種朋克養生背后折射出一個殘酷現實:中國脂肪肝患者超2億,35歲以下人群占比已突破25%。在深圳某三甲醫院,肝病科主任發現,30%的90后體檢報告出現轉氨酶異常,而其中68%的人從未有過肝病就診史。
“他們嗑三種護肝產品,卻不愿關掉深夜亮著的電腦。”醫生無奈道。
某紅書平臺一則《28歲程序員肝損傷求救》的帖子中,博主小林自述自己在半導體行業從業7年,長期加班、飲食混亂導致肝功能異常,一體檢竟直接是中度脂肪肝。
事實上,護肝片與咖啡、褪黑素早已被打工人并列為“續命三件套”。京東數據顯示,單價超200元的進口護肝片月銷量都在10萬瓶以上,評論區高頻出現“熬夜后肝區脹痛緩解”“應酬前必吞兩粒”等反饋。這種消費狂熱催生了百億市場——2024年中國護肝類產品市場規模突破80億元,90后貢獻了47%的銷售額。
但醫學界對此憂心忡忡。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主任李麗指出:“護肝片只能修復已有損傷,不能預防傷害,酒精和熬夜造成的肝細胞死亡不可逆。”臨床試驗表明,市面常見護肝片中的水飛薊賓僅能修復30%的化學性肝損傷,對酒精性肝病效果微乎其微。更危險的是,32%的消費者存在疊加服用現象,可能加重肝臟代謝負擔。
所幸,當傳統護肝片陷入爭議時,一項名為“倍清肝”的國產新型護肝科技卻悄然走紅。其研發故事頗具傳奇色彩——科學家從如皋百位百歲老人腸道中提取出AKK001菌株,實驗證明該成分可降低酒精肝炎癥指標。
此外,倍清肝專研配方中的擔子菌提取物、二氫楊梅素等肝臟養護領域熱門研究成分,經過了韓國仁濟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等多個高等學府認證,且針對中國人體質優化配方,性價比遠超同類進口產品(僅為進口品牌的 1/2)。
有趣的是,這場健康危機的根源,其實不在于護肝科技的效果是否顯著,北京協和醫院肝病專家指出:“護肝片的本質更像是健康焦慮的安慰劑。”
廣告從業者王薇坦言:“項目凌晨兩點結束,客戶第二天就要方案,除了吞護肝片還能怎么辦?”美團買藥夜間訂單數據顯示,護肝片與解酒藥、胃藥的關聯購買率高達73%,折射出“拿命換錢”的職場生存法則。
杭州28歲程序員小王曾因連續熬夜導致 ALT(谷丙轉氨酶)飆升至198,服用倍清肝3個月后,指標降至32,脂肪肝從中度轉為輕度:“還要配合每周3次運動,現在體檢報告才正常。”這樣的案例并不罕見。近期618大促,京東等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上述清肝科技的復購率已經突破達71%,上千條正面反饋背后條,“轉氨酶下降”“睡眠改善”“科技護肝”等關鍵詞占比超60%。
研究顯示,90后日均睡眠時間較10年前減少2.3小時,而深度睡眠時長縮短40%。當生物鐘紊亂成為常態,再貴的護肝片也難以填補生活方式挖出的健康黑洞。
這種矛盾在“倍清肝”用戶身上尤為明顯。杭州電商運營趙陽堅持服用三個月后,轉氨酶確實從98降至25,但他坦言:“產品再好,也不敢再連續熬夜了。” 這種覺醒印證著學界觀點:護肝產品的終極價值,是倒逼年輕人重新審視“以肝換薪”的生存模式。
與此同時,專家建議已經形成了新的健康共識:
肝功能正常者無需服用護肝片,規律作息比任何保健品都有效;
飲酒前服用解酒產品不如控制酒精攝入量,每周純酒精攝入勿超140克;
選擇護肝產品需認準安全認證,警惕“三天起效”等虛假宣傳;
在這個996與內卷并存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不是護肝片,而是對身體的敬畏——少一點“用肝換錢”的透支,多一點“未病先防”的智慧。畢竟,真正的護肝秘訣,藏在每天的睡眠、飲食和運動里,而不是藥瓶之中。
聲明:發布該信息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