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但元帥、大將,以及57位開國上將里面,沒有一個是北京籍。倒是有一個北京人很接近上將軍銜,就是倪志亮將軍。他被評為開國中將,但早期軍內資歷卻超過多數上將。
倪志亮畢業于黃埔四期,和后來的四野“101”首長是同期同學。1933年倪志亮便出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這個職務相當高了。要知道開國上將原則上都是紅軍時的師級以上干部,而方面軍參謀長的職級,顯著高于師級。
1935年,名將王宏坤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成了倪志亮的直接下屬,可見倪志亮的地位之高,上將王宏坤都只能在倪志亮身邊當副手;更不要說下轄的四方面軍各部隊中,許多開國上將的職務都不如倪志亮。
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的班底就是老四方面軍,該師干部的職務,跟紅四方面軍時期很相似。八路軍129師后來被稱為“劉鄧大軍”,一直延續到解放戰爭中的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參謀長是開國上將李達。但李達不是該師的首任參謀長,倪志亮才是!換句話說,李達只是倪志亮的繼任者。一般情況下,部隊首任干部會比繼任者的軍銜、資歷、地位更突出些。
無論王宏坤還是李達,建國后都被評為正兵團級上將,在軍內名氣很大,職務也都很高。但此時的倪志亮,卻有點銷聲匿跡了,1955年只獲得中將軍銜。若從他跟這些老戰友的職務關系來看,似乎倪志亮的軍銜明顯偏低。究竟是怎么回事?
倪志亮從全面抗戰初期,便在抗大學習、轉而從事教學工作,實際上沒怎么跟隨劉師長征戰。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延安,這是倪志亮軍事生涯的分水嶺,一直持續到解放戰爭時期。他在東北工作時也是以辦學為主、負責培養干部。說是“分水嶺”,倒不是指教育工作不重要,但其成績往往難以量化、也不能累加戰功,自然不像前線將領們那么出彩。
其實高級將領、特別是早期資歷突出的干部,通常是不會“無端”被安排干教育的。倪志亮是典型的紅四方面軍出身,并且長時間屬于核心層,長征期間他距離一些人比較近、參加過一些特殊的會議。雖然沒有留下不好的發言記錄,但對于個人前途的影響,非常微妙,后來倪志亮為此受到過調查。
越是像王宏坤、許世友、陳再道等資歷不及倪志亮的四方面軍猛將,反而能夠繼續帶兵打仗,發展得不錯;而倪志亮、周純全這些曾經的方面軍核心機關干部,后續受到的考驗就比較多了。倪志亮建國后被定為準兵團級,且由于十幾年來軍事戰績少,1955年他被評為中將幾乎是板上釘釘,軍銜被不少昔日下屬超越。
不過將軍心態很好,早已習慣了不帶兵的日子。他生涯后期干的職務,通常就是兩樣:校長和大使。前一項無需贅言了,在軍事院校任教的經歷很豐富;后一項則是“將軍大使”的典型代表。倪志亮曾受周總理委托,擔任新中國駐朝鮮大使。
建國初期朝鮮是我們很重要的友鄰國家,又有著抗美援朝并肩作戰的聯系。能出任駐朝大使,說明中央對倪志亮還是非常信任的,抗美援朝期間倪志亮工作繁忙,貢獻很顯著。1965年倪志亮病逝,享年65歲,將軍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走得有些早。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