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辦,昆明市生態環境局、盤龍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昆明市2025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系列宣傳活動在云南野生動物園舉辦。活動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旨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進“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施,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提升公眾保護意識,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
近年來,昆明市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積極融入國家生態安全大局,落實《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安全、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作為COP15大會的舉辦地,昆明不僅見證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昆明時刻”,更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昆明在生態保護實踐中將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精品工程,為城市生態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樣板。
今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線上邀請專家學者、環保人士,開展生物多樣性100課直播活動,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分享保護經驗,并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同時設置“萬物共生·和美永續”專欄,分享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邀請市民線上參與答題互動,贏取云南野生動物園、昆明植物園門票。同步開展的線下活動,以探索“奇妙森林”為主題,舉辦了“萬物共生·和美永續”生物多樣性開放月活動,活動現場發布了盤龍區生物多樣性研學線路,同時啟動了盤龍區第四屆“賢才聚盤”創新創業大賽。此外,線下活動還邀請了盤龍區部分中、小學學生代表,作為首批成員實地體驗了研學線路,共同解鎖生命密碼,開啟自然智慧。
作為昆明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展示窗口,近年來,盤龍區按照系統謀劃、串珠成線、整體打造的思路,充分結合生態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建設了42個生態濕地,建成一個以“濕生植物”為基底、以“片植林木”為特色、以“本土植物”為基調的生態綠圈。通過“智慧監測+生態移民”工程,實現水源地全域數字化管控與人居環境優化,水源保護區水質常年穩定達Ⅱ類標準。水源保護區依托喀斯特地貌與天然濕地,重點保育了云南閉殼龜、海菜花等瀕危物種,并融合“龍泉耕讀”傳統民俗,形成生態保護與鄉土文化共生模式。世博園、金殿、云南野生動物園、黑龍潭公園、昆明植物園、扶荔宮等公園圍繞生物多樣性資源進行挖掘,推出了科普、研學等旅游產品,精心策劃串聯各景區景點的旅游線路,打造生物多樣性生態旅游廊道,在擦亮以“大世博片區生態科普旅游線路”為核心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名片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區建設。
開屏新聞記者 趙榮榮 文 龍宇丹 攝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