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您腦海中首先會想起什么?首先會想起人口吧,印度的人口跟中國的一樣,都突破了十四億大關,中印兩國可都是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
就在2023年,印度已經以14.28億的人口超越了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有人就要吃飯,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就離不開糧食,雖然中印在人口上都十分巨大,也十分相似,但在糧食這件事上,兩國卻有很大的差異。
中國在全世界的買糧食,而印度卻在全世界的賣糧食,這一買一賣,其中的差異卻如天塹一般。
土地的密碼
說起糧食,那可是每一個人都在意的問題,雖然我們今天已經基本不愁吃了,但是這種可以吃飽的日子才沒多久。
想一想以前忍饑挨餓的日子,紅薯稀飯,窩窩頭,放到今天那叫五谷雜糧,是人們減肥的選擇。
可在當年,人們沒啥能吃,哪有什么精細白面可吃,只能靠吃這些雜糧生存,今天的白面饃饃隨便吃,都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更不要想各種肉類供應充足,大家可以隨便買隨便吃,現在的生活對他們來講就是天堂。
有糧食就要有人種地,而土地的歸屬一直還一個大問題,在封建時代,大部分土地屬于地主,廣大的農民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給地主交地租,慘受剝削和壓迫,辛苦一年的收獲要被地主拿走大半。
新中國成立以后進行土改,農民切實地分到了土地,從其中獲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后,農民們種地熱情被激發,糧食產量增加,說一件事您可能不信。
2006年才開始不再征收農業稅,這才不到二十年,大家可能覺得那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其實并沒有過去太久。
印度的耕地面積達1.6億公頃,比中國多五分之一還多,但糧食產量僅3億多噸,不足中國的一半。
這種根源其實在于他們的土地制度就是一個“半拉子工程”。
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的土地改革始終停留在廢除地主的表層,卻未將土地真正賦予底層農民,最廣大的底層農民并未真正獲益。
占農戶總數一成多的中上層農民掌控著八成多的耕地,他們如同封建領主般決定著糧食的流向,而底層農民則無能為力,連糧食自給自足都做不到。
當國際糧價飆升時,出口一噸糧食的利潤是賣給本國貧民的3倍,利益的天平自然向海外傾斜,為了賺錢他們就會大量地將糧食出口。
反觀中國,1950年代的土地改革徹底打破“耕者無其田”的困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每一寸土地與農民的命運緊密相連。
如今,中國農業機械化率迅速提升,機械化率超七成,而印度機械率卻連一半都達不到,糧食產出率也不高。土地屬于人民,糧食才能真正滋養人民,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底層邏輯。
保安全與換經濟的對比
中國的糧食進口之路,始終流淌著生于憂患文明智慧。我們要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能連飯都要祈求別人的施舍。
即便歲歲金秋糧倉滿溢,但是那份對土地的敬畏和對民生的珍視,仍促使我們在全球謀篇布局,從長遠規劃,這不是糧食產能的示弱,也不是說我們自己產的糧食不夠吃。
而是用占全球九分的耕地,滿分是一百,守護著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華兒女的“糧袋子”的戰略遠見。
當大豆穿越重洋抵達港口,當小麥跨越山海進入糧庫,每一粒糧食都在訴說著一個古老民族對豐歉無虞的深刻認知。
手中多一份儲備,腳下便少一分風險,這是歷經千年饑荒淬煉出的生存哲學,更是將十四億人溫飽系于掌心的責任擔當。
中國國家糧食儲備量保持在1.5億噸以上,相當于全國人民4個月的消費量,這種“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安全感,是我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底氣。
從“吃飽”到“吃好”,進口的玉米、大麥、乳制品則是生活水平提升的生動解釋,我們通過進口來增加我們日常生活的選擇和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不是因為國內糧食不夠吃才進口。
印度的糧食出口數據看似亮眼,卻藏著殘酷的現實。聯合國《全球饑餓指數》顯示,印度屬于“重度饑餓”,約2億人糧食不夠吃。
出口創匯的沖動壓倒了民生底線,這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80%的國家,需要用糧食換美元購買原油,即便國內糧荒頻發,政府仍對出口商提供補貼。
在孟買港口,滿載糧食的貨輪與貧民窟的饑餓兒童形成刺眼對比。
以人為本的承諾
在中國的市井煙火里,超市貨架上的米面糧油永遠是最安穩的存在,你無論在哪一個百貨超市永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瓷白的大米堆成小山,金黃的玉米粒泛著光澤,即便四季流轉,它們始終以溫和的姿態等待著被人們帶回家。
超市的糧食區有著各種各樣的谷物供給大眾挑選,人們都能夠買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從盛世長安的“常平倉”到今天的“大國糧倉”,中國始終將糧食視為國之大者,對于糧食的重視遠超想象,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是享譽世界,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而在新德里的霓虹燈下,高級餐廳的印度香米炒飯標價20美元一份,米粒在水晶餐盤里泛著精致的油光。
而在百公里外的孟買貧民窟,五口之家在漏雨的棚戶下,用不足2美元的日開銷拼湊著粗麥餅與渾濁的豆湯,這一對比簡直諷刺。
這道橫亙在貧富之間的糧食鴻溝,恰似當今印度發展模式的縮影,貧富差距巨大,社會分層明顯。
當香米搭載貨輪駛向海外換取外匯,大多數的農民卻依然在土地上用著雙手揮灑汗水,重復著千年不變的佝僂身影卻換不回足夠果腹的糧食。
糧食出口單上躍動的數字,在資本的齒輪一粒一粒化作軍火庫維持戰爭的導彈,化作煉油廠里的石油,卻始終未能流淌進農田里成為滋養作物的水滴,凝結成守護民生的米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