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開機油蓋,發現一層灰白色 “奶昔狀” 物質,這就是令人頭疼的機油乳化現象。機油乳化不僅會降低潤滑效果,還可能對發動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要避免此類情況,必須先搞清楚背后的 “罪魁禍首”。
車輛質量問題是機油乳化的一大關鍵因素。氣缸墊、缸體等部件的設計與制造缺陷,堪稱機油乳化的 “隱形殺手”。若氣缸墊的密封結構不合理,即便在正常工況下,冷卻液也可能因壓力差逐漸滲透到機油通道中。部分車企為降低成本,選用耐高溫、耐腐蝕性不足的氣缸墊材質,在發動機長期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下,其老化速度遠超預期,冷卻液滲漏風險激增。在制造環節,缸體鑄造若存在微小砂眼、氣孔,隨著發動機運轉,冷卻液就會順著縫隙混入機油。某品牌曾因缸體鑄造缺陷,致使大量車輛行駛數萬公里后出現機油乳化,召回檢查發現,缸體內部瑕疵正是冷卻液滲漏根源。此外,機油散熱器、水泵等部件密封設計不佳或精度不達標,也會成為冷卻液與機油 “相遇” 引發乳化的導火索。
車主使用習慣不當,同樣會為機油乳化創造溫床。頻繁短途行駛和冷啟動次數過多,會讓發動機長期處于 “亞健康” 狀態。車輛冷啟動時,因發動機溫度低,燃油無法充分燃燒,不僅產生大量水蒸氣,未燃燒的燃油還會順著氣缸壁流入曲軸箱稀釋機油。若僅進行短途行駛,發動機未達最佳工作溫度,水蒸氣來不及蒸發排出,便會凝結成水滴混入機油,久而久之形成乳化。以冬季為例,每天僅單程 3 公里且頻繁啟停的車輛,其機油乳化概率比正常行駛車輛高出 3 - 5 倍。頻繁冷啟動還會加劇活塞環與氣缸壁磨損,降低密封性,進一步增加水蒸氣和未燃燒燃油進入機油的風險。
機油自身品質問題也不容忽視。使用劣質機油,因基礎油不純、添加劑缺失,難以抵御水分入侵。若機油超期服役,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產生的有機酸會充當 “乳化劑”,加速水油混合。而選用不匹配的機油,因其抗乳化性能不足,同樣可能導致油水分離失敗,引發乳化現象。
機油乳化的成因復雜,涉及車輛質量、使用習慣和機油品質等多個方面。日常用車時,定期檢查冷卻液液位與機油狀態、避免頻繁短途行駛、使用合格適配的機油,是預防乳化的關鍵。一旦發現乳化現象,需立即檢修,更換受損部件和機油,避免對發動機造成更大損害。
機油乳化后,潤滑性能大幅降低,還會腐蝕發動機部件,甚至造成拉缸、抱軸等嚴重后果。日常用車中,定期檢查冷卻液液位與機油狀態、避免頻繁短途行駛、使用合格適配的機油,是預防乳化的關鍵。一旦發現乳化現象,需立即檢修冷卻系統、更換機油,讓發動機重新 “健康上崗”。
機油乳化現象在多個品牌車型中都有出現,你的愛車中招了嗎?是什么品牌車型?請評論區留言。
在線調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