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至21日,“同心·共鑄中國心”2025阿壩行大型公益活動走進紅原縣,這支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北京老年醫院及北京市通州區醫療志愿服務隊等組成的首都醫療專家組,不僅走進紅原縣敬老院、紅原縣人民醫院等既有點位開展義診活動,草原上、酒店大堂甚至路邊,也能見到他們為當地群眾耐心問診、專業診療的身影,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的單冬凱醫生便是其中一位。
5月19日下午,結束義診活動的單冬凱醫生在房間休息,手機鈴聲突然響起。在酒店大堂,他見到了前來問詢的紅原縣群眾趙先生(化名)。原來,趙先生因個人原因錯過縣醫院現場義診,得知醫院內還有首都專家組在進行學術講座,便抱著碰碰運氣的想法趕來。他手里拿著厚厚一疊單子,在門口皺著眉,不斷張望。同心?共鑄基金會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立刻將趙先生帶到單冬凱醫生面前。
“醫生說,我的孩子最壞的結果是心臟移植,你看看現在還需要手術嗎?”見到單冬凱醫生第一眼,趙先生就提出了最關心的問題。經了解,趙先生家孩子目前年僅2歲,去年年初,因感染引發了重癥肺炎,之后在做心臟相關檢查時,發現心臟功能受損。醫生說病情危重,跟趙先生談到了心臟移植的可能。
單冬凱正在耐心查看患者檢查資料
單冬凱查看病歷后了解到,孩子經過抗感染、糾正心衰、改善心功能、營養心肌等一系列治療后,情況逐漸穩定出院,且一年來整體恢復良好。他告訴趙先生:“不用特別擔心,從復查指標看,恢復情況不錯,心功能明顯改善,目前不需要做心臟移植,繼續藥物優化治療即可,我幫您微調一下藥物?!甭牭竭@番話,趙先生表情放松下來。單醫生同時提出,根據患兒恢復情況,考慮到路途較遠的實際困難,可將復查頻率調整為每半年一次,并給出后續檢查項目的指導。
單冬凱醫生表示,像趙先生孩子這樣由肺部感染,繼而導致擴張型心肌病,可能造成心功能不全、重癥心衰的情況并非罕見。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明確的感冒發熱情況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加強營養。如果出現了胸悶、胸痛等癥狀,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檢驗檢查。感染導致的心肌炎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癥有可能自愈,重癥患者出現嚴重心衰,并可能發展為擴張型心肌病,則需要更強的循環輔助支持和藥物治療,重點在于及時治療和支持措施,確保將感染、心肌炎遺留病癥風險降至最低。
單冬凱與患者溝通交流
另外,單冬凱醫生介紹,他還曾在路邊“撿”到過一個病人。原來,在一次義診活動結束的路上,他所在的團隊正在半途休整。突然一個戴著深色防曬面罩的年輕人來到他的面前,“我心里不舒服,能幫我看看嗎?”經了解,這名男生今年25歲,因近期出現了恐懼、焦慮等癥狀,無法面對陌生人的注視,便從成都離職回家休養。沒想到,半個月內癥狀更為嚴重了,常常出現胸痛、心慌等表現,于是無論走到哪里都戴起了面罩,把自己遮擋起來避免周圍人的目光。
經過一番溝通交流,男生得知大家是醫生后,便找了過來。于是,單醫生先將他拉到一旁的座位上,經細致問詢后判斷,患者可能是心理問題為主,“但是首先還是要排除器質性心臟問題?!毖刂@個思路,單醫生為患者介紹了目前需要做的相關檢查,并囑托他,如果心臟沒有問題,那就需要做進一步的心理咨詢,必要時進行抗焦慮、抑郁等藥物治療。
“在聊天過程中,雖然因為面罩遮擋我只能看到他的眼睛,但我還是看到了他的焦慮與彷徨。”單冬凱醫生介紹,醫學上有“雙心疾病”的概念,屬“心身醫學”范疇,是一門由心血管與心理醫學交叉形成的新學科。雙心醫學倡導在診治心血管疾病的同時,必須重視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
“有的患者會因心臟器質性問題導致心理疾患,而有的患者則由明確的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導致心臟癥狀。所以如出現與這位年輕男性類似癥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排除心臟器質性問題后可考慮接受專業心理測評及咨詢,必要時采取藥物干預。”單冬凱醫生總結道。
作者:本報融媒體記者 陶宗瑤
編輯:郝學婧
審核:姜峰 劉子婷
關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專業、有趣的健康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