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威海市中心醫院診室內,率先在威海接受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的王先生(化名)正在進行術后復查。這一天距離王先生進行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已有8個多月的時間。
出院后體重增加,患者工作生活漸入正軌
18日上午,威海首例人工心臟植入者王先生來到市中心醫院復診。術后8個多月以來,他定期到醫院檢查,確保身體各項指標恢復正常。
“和出院時相比,胖了10多斤啦。”王先生介紹,自己的術后工作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不僅每天可以開車上下班,還可以在身體吃得消的情況下,適當活動。“差不多每半個月復查一次,各項指標都不錯。”
“體重增加說明術后恢復得不錯,但要注意控制體重,避免心臟負擔加重。”威海市中心醫院醫生劉申叮囑王先生,生活中要格外注意做好防護、多開窗通風,降低病毒感染風險,以便讓人工心臟更好地發揮作用,確保身體健康和疾病的有效管理。
威海市中心醫院醫生鄭文慶介紹:“目前患者生活質量非常好,已經完全恢復到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說左心輔助裝置完全改變了患者的生活狀態,極大改善了生存的預后。”
多學科協作,手術歷時6小時
說起王先生的“心事”,其實是個老毛病了。早在2020年4月中旬,王先生就曾因胸悶、憋氣等癥狀到處尋醫問診。今年年初,王先生病情加重,被診斷為終末期心力衰竭,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盡快實施“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為確保“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成功,市中心醫院成立了由院領導牽頭,心血管內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超聲科等科室組成的專家團隊,匯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人工心國家級工程師等團隊的一流資源和技術支持,對手術安全性進行了深度論證,對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及并發癥進行了充分探討,并提前制定了多項處理預案,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1月12日8時許,“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在市中心醫院手術室進行。在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超聲科、手術室等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手術一直進行到下午2時多,隨著“人工心臟”啟動運行,王先生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正常、平穩,手術成功。
術后,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緊盯王先生的心功能,24小時監測“人工心臟”運轉情況、肺功能、腎功能、腦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情況。患者各項指標達標后,醫院心血管內科醫護團隊接過“接力棒”,幫助進行康復鍛煉。1月26日,心功能得到較好恢復的王先生順利出院。
人工心臟:拳頭大的離心泵
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到底是啥技術?人工心臟是一種可代替心臟做功的機械設備,核心組件包括血泵、控制器、流入管和流出管,其正式稱謂是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手術時,醫生并不需要像心臟移植那樣將整個心臟取出來,只需將器械的核心——一個拳頭大小的離心泵放到患者心臟的下方腹腔中。
目前,心衰終末期的患者在臨床上非常多見,但是由于心臟供體的不足,真正能夠得到心臟移植的患者是非常少的。在藥物治療和常規手術治療基本無效、心臟供體緊缺或心臟移植手術禁忌的情況下,人工心臟為難治性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人工心臟可以作為心臟移植的替代治療,也可作為心臟移植過渡期的治療。“目前有更多的臨床證據證明,左心室輔助裝置有短期或者長期替代心臟移植的趨勢,不需要供體的選擇和等待。我們會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適合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會得到很大改善。據了解,目前人工心臟最長的已經工作10多年了。”鄭文慶介紹。
多年來,威海市中心醫院始終把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作為打造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努力攥緊“技術拳”、練熟“新功夫”,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診療服務。今后,醫院將繼續聚焦重大疾病臨床需求導向,加大重點學科群建設,以專科發展帶動診療能力提升,為區域危急重癥疾病患者提供高水平、精準化的醫療服務,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時英艷 劉彬/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