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地鐵的地下施工現場,每天都有無數建設者揮灑汗水,6號線二期05工區中鐵二局項目部工區長柴浪就是其中一位用堅持和創新書寫奮斗篇章的實干家。從把控質量的試驗員,到帶頭搞創新的管理者,他一步一個腳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走出山村,踏上建筑之路
1992年,柴浪出生在四川廣安的小山村,看著父母種地的辛苦,他一心想改變命運。??平ㄖI畢業后,他毅然走進工地。在新冠高架橋建設時,試驗部門人手緊缺,只剩他一人。他白天忙著做鋼筋檢測、混凝土試驗,晚上熬夜寫報告,一個人扛起整個部門的工作,同事們都對他的拼勁豎起大拇指。
試驗崗位上的 “把關人”
2019 年,33歲的柴浪來到青島地鐵6號線,擔任試驗室主任。他自創“三重核驗”法,對材料檢測特別嚴格。鋼筋進場,他拿著卡尺一根一根仔細量;水泥的物理指標都自己試驗,不錯過任何一個數據。有一次,一批鋼筋直徑差了 0.3 毫米,供應商想通融,他堅決不同意,直接要求退貨。他常說:“試驗數據容不得半點馬虎,這關系著工程的安全?!?正是這份認真,讓他成了工程質量的可靠 “把關人”。
邊學邊干的管理 “新人”
為了深入理解班組建設理念,柴浪開啟了“學習 + 實踐”的雙重模式。白天,他穿梭于鋼筋加工區、混凝土澆筑點,觀察班組作業流程,記錄每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夜晚,他挑燈研讀班組建設相關資料,結合項目實際撰寫心得筆記。在一次鋼筋加工質量抽檢中,他發現部分工人因操作不規范導致材料浪費,便主動組織小型培訓會,將標準化操作流程拆解為通俗易懂的口訣,帶著工友們反復練習。這種將理論融入實踐的方式,不僅提升了班組的作業質量,也讓他對班組建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競聘場上的 “黑馬”
2024年6月,33歲的柴浪參加支護班進班干部競聘。面對公司眾多經驗豐富的競爭者,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但他在臺上發言特別實在:“班組建設不是喊口號,得讓大家知道怎么干,干好了有啥好處。” 答辯時,評委提出 “如何平衡安全與效率”“遇到成員不配合怎么辦” 等難題,他結合自己在一期管理的鋼筋班,用實際例子和數據回答。最終,這個從試驗臺走出來的技術員,憑借扎實的一線經驗脫穎而出。
創新實干的班組 “帶頭人”
當上支護班進班干部后,柴浪帶著班組搞起了技術創新。以前錨索退錨又慢又危險,他和支護班班組長羅義兵,激烈的探討后,利用“直螺紋套筒+鋼板”焊接成一個高效退錨工具,使施工效率提升50%。這個看似簡單的裝置,卻凝聚著他對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
傳統壓力表換算麻煩,容易出錯,柴浪帶領錨索班研發“數顯表+抗震表”雙模監測系統。通過內置芯片的算法迭代,將原本需要5分鐘的人工換算壓縮為實時顯示,使錨索張拉精度提升至98%以上。這項革新不僅降低人力成本40%,更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踏實奮進的成長之路
憑借著踏實肯干,柴浪從試驗員一步步成長為工區長。如今管理著幾十人的團隊,他依然保持著一線工作的習慣。每天七點半就能在施工現場看到他的身影,安全帽下,是一雙時刻警惕的眼睛。他穿梭在各個作業面,仔細查看施工細節,發現問題當場解決。碰到工人操作不規范,他會親自示范;遇到技術難題,他就和大家圍在一起討論,直到找到解決方案。他的口袋里永遠揣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當天發現的問題和解決思路。哪個區域的鋼筋綁扎需要加固,哪段結構防水處理要加強,這些瑣碎卻重要的細節,都被他一一記錄下來,晚上回到辦公室,再逐條落實。 每當有新來的年輕人抱怨工地辛苦,他總會語重心長地說:“別嫌工地苦,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時間長了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在他看來,工程建設沒有小事,每一個螺絲的擰緊,每一塊混凝土的澆筑,都關系著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在他的帶領下,2024年12月15日支護班通過集團示范班組,2025年01月02日管轄的鳳凰山路站被青島地鐵集團被評初支樣板工程,他同時被中鐵二局二公司評選為“年度優秀先進個人”。
在青島地鐵建設浪潮中,柴浪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只要肯奮斗,就能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從山村小伙到工區長,變的是崗位和職責,不變的是那份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圖片由辛澤宇、鐘波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