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無力,水谷精微無法轉化為充足的氣血,導致腦竅失養、髓海空虛。小腦為“髓之府”,依賴氣血濡養才能維持正常功能。若脾虛日久,氣血虧虛,痰濕內生,阻滯經絡,可進一步加劇腦髓失養,引發小腦萎縮,出現步態不穩、言語不清、肢體震顫等癥狀。
《靈樞·海論》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脾虛不僅影響氣血生成,還會導致水濕停聚成痰,痰瘀互結,上擾清竅,加速小腦功能退化。因此,健脾益氣、化痰通絡是治療小腦萎縮的核心思路。
典型案例:
患者情況:男性,62歲,近3年逐漸出現行走不穩、言語含糊,伴頭暈乏力。西醫診斷為“小腦萎縮”,服用營養神經藥物效果不佳。刻診見面色蒼白,形體消瘦,食欲差,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
辨證:脾虛濕盛,髓海失養。
治則:健脾益氣,化痰通絡,填精補髓。
方藥:
- 基礎方: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 加減:半夏、陳皮(化痰)、天麻、鉤藤(熄風通絡)、熟地、山茱萸(補腎填髓)、丹參(活血)。
療效:
- 二診:服藥1個月后,食欲改善,頭暈減輕,步態較前平穩;
- 四診:調整方劑加龜板膠(滋陰充髓),連續治療3個月,言語清晰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改善。
關鍵提示
- 脾腎同調:小腦萎縮需兼顧健脾與補腎,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二者協同方能充養腦髓。
- 痰瘀并治:長期脾虛必生痰瘀,方中需配伍丹參、川芎等活血藥,增強腦部微循環。
- 早期干預:中醫調理越早開始,越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注:小腦萎縮病機復雜,需個體化辨證。如有類似癥狀,建議盡早咨詢專業中醫師,制定針對性方案。
(如需具體診療幫助,可聯系醫生詳細溝通,結合體質辨證施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