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號,下午兩點二十八分,這是讓很多人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時間。剎那間,地動山搖,天旋地轉,這突如其來的災難,一下子就改寫了無數人原本好好的人生軌跡。
范曉光將軍,震后才過了四個小時,就急匆匆地趕到了災區。總理給他打電話,急切地問:“能調動多少兵力?”將軍如實報告,眼下能用的官兵就六千人。可災情不等人,他當機立斷,立即啟動民兵總動員。就這樣,在短短十一個小時里,十萬民兵被調集起來,硬生生打通了一條條生命通道。
后來媒體都在報道“黃金72小時”里那些救援奇跡,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將軍在直升機上,一連三天三夜都沒合眼。他那雙眼啊,布滿了血絲,可還是死死地盯著下面,每一個受災的鄉鎮,他都用自己的雙眼“丈量”過,只想著的就是怎么把鄉親們救出來。
唐家山堰塞湖,此刻就像一顆懸在頭頂的巨型炸彈。因為這個地方蓄水量超過了3億立方米,真真兒是個“懸湖”。那湖水隨時都可能沖垮堤壩,會吞噬下游數百萬老百姓的性命。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無數個家庭的安危。
范曉光將軍接到任務后,心里那根弦就一直緊繃著。他陪著溫同志乘坐直升機去勘察唐家山堰塞湖的險情。直升機在湖面上空盤旋,看著那波濤洶涌的湖水,還有那搖搖欲墜的堤壩,溫同志神情凝重,一字一頓地囑托范曉光:“決不能讓百姓傷亡。”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字字千鈞,像重錘一樣砸在范曉光的心上。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這不僅僅是一份責任,更是對數百萬老百姓生命的承諾。
下了直升機,范曉光將軍扯著嗓子就開始指揮官兵們開挖泄洪槽。他的嗓子本來就有點沙啞,這一喊,聲音更啞了,可他顧不上這些。官兵們知道形勢緊急,一個個都鉚足了勁兒干。白天,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曬得人皮膚生疼,可沒人喊累;晚上,四周黑漆漆的,只有手電筒的光晃來晃去,大家還是接著干。
六月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暴雨說來就來,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地打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上,帳篷被吹得呼呼作響,感覺隨時都會被掀翻。范曉光將軍和士兵們就擠在這漏雨的帳篷里,一起吃冷飯。那冷飯硬邦邦的,嚼在嘴里都沒啥滋味,可大家誰也沒嫌棄。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鋪著濕漉漉的毯子,蜷縮在一起。將軍和士兵們一樣,四天都沒吃上一口熱乎飯。這四天里,他的心里就像著了火一樣,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時間賽跑,生怕慢一步,那堰塞湖就決堤了。
可這時候,麻煩事又來了。一大群記者像潮水一樣涌了過來。他們扛著攝像機,拿著話筒,到處亂竄。本來緊張的搶險現場,被他們攪得亂糟糟的。有兩架直升機,本來是要去轉運傷員的,結果因為這些記者要拍攝,一直延誤著起飛。范曉光將軍看到這一幕,氣得臉都紅了,他扯著嘶啞的嗓子怒斥道:“人命關天還搞形式主義!”
更過分的是,有80多名記者擠占了直升機的座位。這下可好,指揮人員都沒辦法到前線去了。到了吃飯的時候,盒飯剛送來,就被這些記者“劫掠”一空。范曉光將軍得知后,氣得暴跳如雷,他大聲吼道:“誰再放記者進來,就把誰扔進水里!”這話說得雖然粗獷,可效果立竿見影,那些記者一下子都老實了,現場的干擾瞬間被肅清。
事后,范曉光將軍也覺得自己當時有點沖動,就向媒體致了歉。但大家都知道,在那種生死競速的戰場上,容不得半分妥協。這28個日夜,范曉光將軍就像一顆釘子,牢牢地釘在了唐家山堰塞湖搶險現場。他始終踐行著“最后撤離的必是領導干部”的誓言。每天,他都在現場指揮,眼睛里布滿了血絲,胡子拉碴的,整個人都瘦了一圈,可他從來沒有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
日子一天天過去,搶險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泄洪槽貫通的消息傳來了。那一刻,范曉光將軍站在堰塞湖邊,望著奔騰而下的水流,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這淚水里,有激動,有欣慰,也有這28個日夜里的辛酸與疲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