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喬木亦成蔭》。
走過馬橋鎮東街,穿過狹窄的弄堂,駐足于顯眼的黃色圍墻外,偌大的樹冠映入眼簾。這便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古銀杏,它日日矗立于此,任風吹雨打巋然不動。
銀杏 桑炯華 攝
不絕于耳的誦經聲中,抬頭便見額匾上赫然寫著“萬壽庵”三個大字。據庵中一塊由住持僧明性所立的石碑《萬通庵募田碑記》記載,此庵始建于元代,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因在馬橋鎮東街故俗稱“東庵”。聽庵中一位近90歲的老師太常隆說,此庵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但確切年代已不可考。
萬壽庵的所在之地曾是河道交錯,商旅過往之地。在立碑前數年,寺院就已頹敗不堪,鮮有香客。當地人便邀明性到庵主持,她發心重修,發愿作三年法事,誦八十一卷《華嚴經》,才募得十畝庵田以養寺僧。
在那時,古銀杏樹便生長于此。雖在這只有半分多地的庭院里,但古銀杏主干筆挺,需要兩三個成人才能合抱,華蓋如傘,冠蔭數百平方米。整座小院由青磚鋪地,古樹邊不見青苔雜草,想來寺僧也是日日到此清掃。來到樹下,有遮天蔽日高聳入云之感,如此窄小的空間中古銀杏樹仍然枝繁葉茂,沒有絲毫困頓之象。小院內交相輝映,一片金黃。
銀杏旁的銘牌上清晰地篆刻著:名銀杏,歲350。據東街上一位對馬橋老街頗有研究的老者說,該樹樹齡實不止350年,因為人們是根據萬壽庵的那塊石碑來推斷,可能是康熙年間重修庵房時所栽,而古樹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前早已經存在,為宋時栽種。
對于馬橋東街的人們來說,萬壽庵中的古銀杏著實意義非凡。
天未破曉時小販的叫賣聲,夜市中東街的熙熙攘攘,白天附近居民的談笑風生……數百年來,古銀杏佇立于庵中,感受著東街人們的喜怒哀樂,見證著這條街的成長。不論是早起耕作,還是荷鋤晚歸,古銀杏都時時陪伴于此,守護著萬壽庵,守護著馬橋東街。
盡日雖無言,喬木亦成蔭。這里的人們就這樣被古銀杏庇佑著,從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亦如此。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張玉琴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七(6)班 吳沐兒
編輯:湯婧嫻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