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游記】10.泰寧古城:千年光陰里的文化長卷(完整版)
我向來對古城古鎮情有獨鐘,這次的旅行線路因泰寧古城而光芒四射——可以說,我正是為它而來。
4月22日清晨,冒著大雨,坐上大巴前往泰寧古城。我們抵達泰寧古城時,雨小了點。作為首團游客,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歡迎儀式拉開了探索的序幕。身著鮮艷紅、黃服飾的女子們敲響鑼鼓,激昂的鼓點如同一曲熱烈的迎賓曲,喚醒了這座沉睡的古城。隨后,她們敲鑼打鼓,朝著古城深處走去,那漸行漸遠的喧鬧聲,仿佛在邀請我們去探尋古城的隱秘角落。
在等待古城講解員的間隙,我們走進梅林戲展示中心。梅林戲展示中心內設大眾茶館,茶館內裝修古樸典雅,以紅黃兩色為主,木質桌椅擺放整齊,茶具精致,茶香裊裊。在這里,一邊品嘗著清香的擂茶、可口的零食,一邊欣賞演員們排練梅林戲。
梅林戲因形成于泰寧縣朱口鎮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寧、將樂、順昌、邵武、光澤等地。清乾隆至嘉慶年間,泰寧朱口梅林村有寡婦周氏喜好看戲,在她五十壽辰時,出資聘請徽班演戲祝壽,觀者皆認為徽劇好看,于是周氏決心自辦戲班,聘請徽班藝人為師,招收村民子弟學戲。徽調經浙江、江西兩路傳入泰寧后,與當地方言和民歌小調、道教音樂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梅林戲。作為泰寧獨有的地方戲曲,被譽為“華夏一絕”,其獨特的音樂與舞蹈風格,讓人還未正式觀賞演出,便已對它充滿期待。
泰寧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武夷山南麓,是一座歷史可追溯至公元958年的明代古城。宋哲宗御賜“泰寧”之名,取“泰平、安寧”之意,這一名字也承載著千年的美好愿景。這座方圓226.5平方公里的古城,完好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與街巷肌理,堪稱江南明代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建筑群尤為矚目,它薈萃了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間各時期的建筑,涵蓋進士街、尚書街、九舉巷內的尚書第、世德堂、李氏宗祠等古建筑群落,1.27余萬平方米的建筑群中,官宅、民居、祠堂、輔房、店面與古街、古巷、古井、牌坊相互映襯,布局嚴謹、工藝精湛,盡顯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泰寧古城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文化典籍。從古樸典雅的建筑風格,到獨具特色的民俗傳統;從歷經歲月滄桑的街巷布局,到代代傳承的地方文化,每一處角落都彌漫著古老而神秘的氣息。在科舉時代,這里更是人才輩出,“一門四進士,隔河兩狀元,一巷九舉人”的盛況,彰顯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宋代時期,兩位狀元、23位進士從這里走出,朱熹、李綱等名人也曾在此講學授業。要知道,中國科舉制度自隋代起延續一千多年,兩千多個縣中僅誕生五百多位狀元,而泰寧這個山區小縣竟獨占兩元,且均出自宋代,足見其昔日科舉之輝煌。北宋狀元葉祖洽,24歲蟾宮折桂;南宋狀元鄒應龍,25歲高中,為官41載清廉正直,官至樞密院簽書兼參知政事,民間更是將他奉為“廣佑圣王”,立廟供奉,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漫步古城,清幽的街巷中藏滿歷史遺跡,最令人震撼的當屬氣勢恢宏的尚書第。青磚黛瓦、拱門飛檐,處處彰顯著明清官宦人家的氣派,每一處細節都流淌著地方傳統文化的韻味。踏入尚書第,仿佛穿越時空,能聽見歷史的低語,觸摸到古人生活的溫度。這里走出的眾多進士、狀元,讓進士巷聲名遠揚,走在巷中,似乎連空氣中都彌漫著金榜題名的祥瑞之氣。
古城內博物館眾多,其中以尚書第最為出名。這座明末天啟年間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府邸,背后藏著一段傳奇人生。李春燁六歲讀書,16歲中秀才,36歲中舉人,卻三次進京趕考落第,直至46歲才金榜題名。此后,他在官場一路高歌猛進,11年連升14級,堪稱大器晚成。因實干能干、敢于進諫,深受皇帝賞識。然而在56歲事業巔峰時,他卻以盡孝為由急流勇退,回鄉侍奉老母,直至66歲離世。為表彰其孝心,天啟皇帝特賜“孝恬”牌匾,匾額上“玉”字的一點高懸,盡顯皇恩浩蕩。
走進尚書第,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大,大面積、大甬道、大空間、大回廊、大廳堂,處處寬敞明亮。和古民居常見的對稱不同,我們看到以甬道為中軸,只有左側有五棟建筑,右側卻是一溜高墻。講解員說當年李春燁建房之時,只買到一半地皮,另一半被賣給李春燁的舅舅和李氏家族修建祠堂。家里人寫信給李春燁,希望他能和地方衙門打個招呼,然而李春燁卻回信說,“官大大不過舅娘,征地不敢征祠堂,算了,就建一半吧。”于是,就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半邊的福堂。
尚書第始建于明天啟元年,座西朝東,占地5400多平方米,是我國南方現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其俗稱“五福堂”,建筑布局嚴謹,福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踏入北大門,堅石砌就的甬道貫通五幢主體建筑,石門交錯、威嚴矗立,行走其間,敬意油然而生。4500多平方米的建筑內,5幢主體、8幢輔房、120間房錯落有致,前有甬道、后有花園,典型的“三廳九棟”建筑格式,盡顯明代建筑之美。正樓門額上“四世一品”的楷書巨匾,彰顯著家族的無上榮耀,如今這里已辟為泰寧縣文物陳列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院內門樓以條石構筑,匾額、柱梁、須彌座上精雕細琢的人物、飛鳥、卷草等圖紋,搭配重疊斗拱,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尚書第的匾額很有特色,而且保存完好,既有木匾也有石匾,其中木匾有:“大司馬”、“清朝師柱”“清宮太師”“熙朝少保”“孝友堂”“孝恬”等。石匾有:“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柱國少保”“都諫”“四世一品”等。這些牌匾很有特點。
大司馬本是秦漢時代的古官名。在漢代,他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為“三公”。明清時期,他是兵部尚書的別稱。李春燁于天啟六年任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所以立此匾額懸掛在尚書第的儀仗廳正門。
青宮太師,青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青宮太師即太子太師,它是一種加銜,只表示官員的品級,而不參魚輔導太子讀書的實際工作。
清朝師柱,這是福建布政使司分守建南道右參政莫儼皋為李春燁立的一塊匾額。清朝是說清正廉明的朝代。師指“太子太師”,柱就是“柱國”。太子太師是李春燁的加銜,柱國是朝廷給李春燁授的勛。它們都是明代表示官員品級的一種虛銜,都表示從一品。明清時期,朝廷常常給文武官員加授高于本職的加官、勛、階等,用以表示優崇,但沒有實際權力。
四世一品,是當時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賜給李春燁的,表明李春燁一家四代人享受一品官的待遇,所以叫“四世一品”。
“四世一品”四個字的上面有一排縷空的雕刻,這排雕刻叫狀元出行圖。中間有三個紅色的小字寫著五福堂。因為尚書第的主體一共有五棟,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所以尚書第也稱為五福堂。“四世一品”四個字的兩邊還雕刻了兩個老者,頭戴官帽身披官服,手里拿著是官帽和官印,這是天官賜福,天官送月。
在“四世一品”的下方還有四根突出來的小石柱,上面雕著的都是牡丹,代表大富大貴的意思。這是古人辦大事的時候掛一些燈籠和彩帶用的。
孝友堂,孝友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意思。這塊匾是李春燁親筆書寫送給一個名叫肖重熙的人的,肖重熙,本縣城關人,與李春燁生活在同一時代,肖重熙學識淵博,為人清介,曾擔任過江西靖安縣的知縣。
孝恬,孝即孝順,恬是恬靜、淡然的意思。孝恬的意思是表揚李春燁對官場的榮華富貴淡然處之,毫不在意,而要求回家行孝道侍奉老母。匾額上有“玉音”二字,其中“玉”字的那一點是點在上面的,因為是天啟皇帝的口授。這兩個字由內閣大學士張瑞圖書寫。張瑞圖,福建晉江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的探花,明末著名書畫家。
都諫,是六科都給事中的俗稱李春燁于天啟三年十二月出任刑科都給事中,所以稱為都諫。
柱國少保,“柱國”和“少保”都是明代文武官員的加銜,并無實職。天肩七年,李春燁又一次被加封為“柱國”“太保”,由此可以證明李春燁當年的仕途是很順利的。
熙朝少保,熙朝指繁榮昌盛的朝代。少保也是一種沒有實際權力的加官,與少師、少傅合稱為“三孤”,品級為從一品。熙朝與前面的清朝一樣,都是粉飾太平的詞語。實際上李春燁所在的天啟朝,地方連年災荒,人民食不果腹,朝廷宦官擅權,政治腐敗,邊境又有滿族入侵,屢屢報警,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王朝末日,哪談得上繁榮昌盛。
義路是仁義之路。
禮門,禮教之間。《孟子·萬章(下)》說:“夫義、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義路、禮門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通過仁義之路,進入禮教之門。
曳履星辰,曳:拖拉,履:踩、走。整句話的意思為緊跟著宇宙星辰運轉,象征家庭天長地久,長盛不衰。
依光日月,依靠日月之光,象征家庭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尚書第院內有后花園、內庭和外庭,遍植草木,郁郁蔥蔥,綠樹、小水塘、紅葉、高墻錯落有致,是典型的明代古建筑。后花園還放著很多碑石。
尚書第外狹窄的小巷,深巷通幽,兩側是灰白的馬頭高墻,透過黛色檐角看著泛著雨霧的天空,感受那從瓦礫縫中彌漫來的古意氣息。尚書第向我們昭示的不只是一個封建朝臣的人生起落,而是其背后綿延漫長的文化歷史,文化才是歷史最厚重的沉淀。
走出尚書第,便來到千年文化古巷——尚書巷。歷經修繕的它,串聯起地方習俗、商業市井、旅游風情與人文景觀。古城墻、古井、明渠、牌樓等文化景觀星羅棋布,博物館、圖書館、非遺博覽苑、梅林戲傳承保護中心等文旅場所林立。仿明代建筑風格的店鋪、樓閣、民居沿街而立,黑瓦青磚、朱色格柵門窗,盡顯古樸端莊;長條花崗巖與卵石鋪就的路面,重現明代街路風貌。如今的尚書巷繁華依舊,商號店鋪鱗次櫛比,土特產、旅游商品、古玩琳瑯滿目,延續著古巷昔日的熱鬧景象。其背面的繡衣坊,因古時官員服飾而得名,訴說著過往的榮耀。
臨近午飯,導游帶眾人前往魚老大就餐,而我選擇繼續漫步古城,探尋進士巷梁家巷的奧秘。作為滬明對口合作示范項目,進士巷內陶瓷博物館、書畫院坐落其中,“一門四進士”“隔河兩狀元”“兩宋名城”等旌旗高懸,訴說著往昔的榮耀。
漫步于泰寧古城的古老街道,腳下的石板路仿佛在低語著過去的故事,每走一步都似在與歷史對話。這些石板,經過無數歲月的磨礪,見證了無數人的來來往往,它們承載著古城的記憶,見證了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
街道兩旁的建筑,那是傳統建筑藝術的瑰寶。古老的屋檐下,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磚雕,無不展現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每一處雕刻都像是一個小小的歷史片段,或是神話傳說,或是生活場景,是古代工匠智慧與藝術的結晶,細膩而生動地刻畫著當時人們的思想與生活狀態,生動展現著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人們的精神世界。
泰寧古城,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就連墻角的花也開得很燦爛。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豐富文化內涵的古老城鎮,宛如一部活著的史書,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歲月。古城的一世柔情,淋漓的體現在這些青石瓦墻里,在這里,可以讀到興盛與衰落、消逝與往復,讓人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中,回望歷史。
泰寧古城的歷史底蘊深厚得如同那古老城墻下的基石。在歷史的長河中,這里曾是商貿繁榮之地,各路商賈云集于此,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這些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泰寧古城獨特的地域文化。古城中的歷史遺跡,如古老的廟宇、祠堂等,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默默地矗立在那里,見證了古城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無數人的悲歡離合。
泰寧古城,宛如一本厚重的史書,在青石瓦墻間書寫著興衰榮辱、歲月輪回。它以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魅力,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在時光的長河中,回望千年,品味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傳承。
(4581 圖81 2025/4/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