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一位大姐說,這次模擬考,兒子考試失利,整個人蔫頭耷腦。
她心里那個急啊,恨不得替他重考一遍。
可她偏偏還得裝鎮定,嘴里說“沒事兒”,心里卻翻江倒海,晚上睡覺都夢見孩子考砸了。
她說,自己再累再難也認了,可孩子要是過得不順,心里就難受。
我身邊有很多中年朋友,他們不為自己忙活,全都是為孩子奔波。
怕孩子走彎路、怕他們吃苦、怕他們沒出息。
自己吃點虧沒事,可孩子要是不好,做父母的,晚上都睡不著覺。
其實,我們也不要太焦慮。人到中年,逼孩子做好4件事,福氣自來。
一:逼孩子自立
我認識一個小伙子,重本畢業。本以為,他應該“前途無量”。
可偏偏,這小伙兒什么都不會。
衣服臟了要媽媽洗,到飯點了喊外賣,銀行卡更是三番五次找不見要去補辦。
要說他的工作,也不差,可生活里,離開父母就像“廢人”。
他爸媽都不敢單獨讓他生活,怕離開后,他把日子過得亂七八糟。
他媽媽每次跟我們嘮家常,都忍不住嘆氣:“當初啥都想替他做好,現在后悔了,孩子一點生活能力都沒有。”
我身邊也有很多家長,孩子小時,怕他們累著、磕著,什么都替他們包辦,生怕他做不好。
可你給他的是“愛”,社會給他的是“現實”——沒有自立能力,走到哪兒都寸步難行。
想起小時候,奶奶對我爸最得意的教育就是:“你看這小子,10歲會做飯,11歲能補褲子,12歲能推車,餓不著,凍不著,走哪都能活。”
自立,是孩子一輩子的底氣。
我們別嫌孩子做事慢,別怕他摔倒。
哪怕他會忘帶文具,也讓他們自己收拾書包;
哪怕洗不干凈,也讓他們自己洗衣服。
學做飯、學修理、學處理生活的小麻煩。孩子做得越多,他的“抗打擊能力”就越強。
誰都不能陪孩子一輩子。
你多逼他一步,他將來少吃十步的虧。
二:逼孩子學會表達
我表姐家的兒子銘銘,學習成績一直頂尖,但就是不愛說話。
上課不舉手,遇到事情不說,和同學打個招呼都臉紅。
有一次帶他去醫院,醫生問他哪里不舒服,這孩子硬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話,表姐在一旁都急壞了。
不會說話,不敢表達,連自己的想法都捂在肚子里,吃虧的是自己。
和老師溝通、將來跟同事合作、去辦個業務,都處處碰壁。
其實,表達能力也是需要鍛煉的。
小時候,在親戚面前說句話,接個電話,去超市幫媽媽買菜,練練膽子。
大點了,可以嘗試參加演講、辯論、班會,哪怕一開始結結巴巴,也比一言不發強。
有表達能力,孩子才敢說出“我是誰”“我想要什么”。
以后走進社會,敢爭取、敢溝通、敢為自己發聲,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有時候,一句話能化解的誤會,悶在心里就成了大麻煩。
三:逼孩子懂感恩、有同理心
我一位朋友,家里條件挺好,孩子從小啥都不用干,伸手就來。
結果孩子大了,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父母一旦不順著他,他就甩臉子,覺得天塌了。外人都說,這孩子怎么這么沒心沒肺?
父母最怕的,就是辛辛苦苦幾十年,結果養出個“不懂感恩”的孩子。
這樣的人,無論成績多好,能力多強,心里只有自己,將來路都會越走越窄。
什么叫教養?
不是會幾句禮貌用語,而是心里有別人。
別怕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我們多做幾次、多教幾次,孩子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慢慢地,他會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
有同理心的孩子,人緣好,朋友多。遇到難處,有人幫一把;人生低谷,有人拉一把。
四:培養一技之長,給孩子多一條退路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高學歷的年輕人,最后卻被生活絆住了腳?
會寫論文不會做飯,能解高數不會修燈泡。工作找不到,興趣也沒有,成了“待業青年”。
世界在變,光有書本知識,遠遠不夠。
有一技之長的人,哪怕學歷一般,也能自信地生活。
一個會開車、懂點編程、會做飯、會手工的孩子,將來找工作也不會慌。
甚至興趣成了飯碗,手藝成了底氣。
咱們做父母的,別把“成績”當成唯一標準。
發現孩子有啥愛好,哪怕一開始學得慢,花點時間去支持他、陪他試錯。
當我們老了,孩子能用一身本事照顧自己,照顧家庭,才是真正的心安。
哪怕我們現在多操點心、多費點力,等孩子真的獨立了,我們才能一覺睡到天亮,心里頭不再翻江倒海。
這,就是人到中年,最踏實的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