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達摩財經
超60億美元牽手輝瑞,三生制藥、三生國健成為近期炙手可熱的 國產創新藥公司。
5月20日, 三生制藥 (1530.HK)發布公告稱,公司及附屬公司三生國健(688336.SH)與輝瑞公司就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下稱“707項目”)達成合作協議。三生制藥、三生國健將把707項目除中國內地外的全球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授權給輝瑞。
根據協議,此次交易的首付款為12.5億美元, 刷新了國產創新藥的首付款紀錄,里程碑付款為48億美元,合計60.5億美元。輝瑞還有權支付額外款項,取得在該產品在中國內地商業化的權利。此外,輝瑞需要出資1億美元購買三生制藥的股票。
消息一出,三生制藥、三生國健迅速成為資本市場焦點。 三生國健 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獲漲停,三生制藥股價同步上漲37.79%。截至5月22日收盤,三生制藥股價為19.98港元/股,總市值為479億港元;三生國健股價為56.69港元/股,總市值為35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1月,三生制藥就曾在JPM大會上披露了707項目的臨床試驗結果。據東吳證券研報,該產品的有效性數據略優于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存在成藥潛力。也正是自1月開始,三生制藥、三生國健的股價大幅上漲,年初至今漲幅分別為228.62%、164.66%。
股價大漲之際,擁有兩家“三生系”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沈陽醫藥大佬婁競,儼然成為這場資本游戲的背后贏家。
婁競成背后贏家
此次重磅交易中的兩家“三生系”上市公司,均由沈陽醫藥大佬婁競控制。
三生制藥三生制藥成立于1993年,創始人婁丹曾是國家醫藥評審委員,并曾在沈后軍事醫學研究所供職30余年。1995年,婁丹之子婁競結束了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回到三生制藥擔任研發主管,在2005年帶領公司團隊完成了全球首款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藥物“特比澳”的研發,此后逐步接手了公司的管理工作。
2007年,三生制藥成為國內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后于2013年私有化退市。兩年后,公司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隨著婁競掌舵三生制藥,公司的管線拓展策略逐漸由依靠自主研發轉向研發、收購并重。
目前,三生制藥旗下共有6款核心產品,分別為促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重組人促紅素益比奧及賽博爾、TNF-α抑制劑益賽普、HER2單抗藥物賽普汀(伊尼妥單抗)以及用于治療脫發的蔓迪(米諾地爾酊)。
除特比澳、益比奧外,其余4款產品均來源于收購。其中,益賽普、賽普汀兩款生物制劑來源于中信國健。
2013年,中信國健IPO失利后開始尋求出售,婁競也有意出資入主。自2014年開始,三生制藥累計斥資超60億元,從西藏鴻商、健益康、健唯達等持股人手中收購了中信國健97.78%的股權,并將該公司更名為三生國健。2020年,三生制藥分拆三生國健至科創板上市。
同在2014年,三生制藥收購了廣東賽保爾生物,獲得了第二款重組人促紅素產品賽博爾。2015年,三生制藥斥資5.20億元收購了浙江萬晟藥業,獲取了脫發治療產品蔓迪。
目前,婁競合計持有三生制藥22.28%的股權,三生制藥控制著三生國健80.88%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受TNF-α抑制劑市場競爭加劇、研發及銷售費用增加等因素影響,三生國健在2020年上市之初就出現了業績變臉的情況。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為6.55億元,同比下滑44.37%;歸母凈虧損2.17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同期,三生制藥的凈利潤也同比下滑了14.16%至8.36億元。
在此背景下,三生國健及三生制藥的股價也一路下跌。其中,三生國健的股價由2020年7月的高點57.28元/股降至2022年10月的11.90元/股,三生制藥的股價也由2020年7月時的高點13.35港元/股降至2022年3月時的4.35港元/股。此后兩家公司的股價長期處于低位。
直到2025年,隨著707項目的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出爐,兩家公司的股價同步攀升。2025年初至今,三生制藥的股價漲幅達228.62%,三生國健的股價漲幅達164.66%。
“三生系”謀變
正如前文所述,2020年至2022年間,“三生系”的業績出現波動,股價也一蹶不振。為了擺脫這一困境,三生國健率先開啟變革。
在上市之初,三生國健的研發管線涵蓋自免、腫瘤、眼科等多條賽道。為了降低負擔,公司選擇未來專注自免領域藥物研發,并將腫瘤、眼科等管線轉讓給體量更大的三生制藥。
2023年4月至2025年2月期間,三生國健累計三次向三生制藥轉讓管線。轉讓范圍涵蓋602、609、705、707等抗腫瘤項目,以及眼科項目601A等,累計首付款及轉讓對價為8.57億元。
連續轉讓管線,讓三生國健的研發費用得到控制。2022年及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3.13億元、2.82億元,分別同比下滑31.16%、9.89%。
與此同時,公司的業績也開始增長,2022年至2024年期間,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25億元、10.14億元、11.94億元;歸母凈利潤0.49億元、2.95億元、7.05億元。
三生制藥也在通過合作拓展管線。2023年11月,公司和基石藥業達成合作,取得了PD-1單抗nofazinlimab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權益。2024年,公司還與翰宇藥業、海和藥物、東陽光藥業等公司達成了協議,取得了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紫杉醇口服溶液、克立福替尼等管線的部分權益。
2022年至2024年期間,三生制藥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8.69億元、78.36億元、91.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9.15億元、15.49億元、20.90億元。
而隨著此次兩家公司與輝瑞達成BD交易,未來其業績或將進一步增長。
公告顯示,此次交易中輝瑞支付的所有款項將按照三生國健30%、三生制藥70%的比例進行分配。以60.5億美元的總價計算,三生國健可分得18.15億美元,三生制藥可分得42.35億美元。即使僅考慮首付款,三生國健、三生制藥也分別能收到3.75億美元、8.7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707項目最早是由三生國健于2020年自主孵化出來的。不過,在2023年4月,該項目被三生國健授權給了三生制藥,此后,上述管線由兩家公司合作研發。
“藥王”競爭者
公開資料顯示,PD-1/VEGF雙抗可以同時阻斷免疫檢查點和腫瘤血管生成通路,理論上可以克服PD-1單抗的耐藥性問題。也因此,該靶點藥物被視作“藥王”帕博利珠單抗(K藥)的有力競爭者。
在PD-1/VEGF雙抗這一賽道上,國內企業已經取得了領先。目前,全球僅一款PD-1/VEGF雙抗上市,即康方生物旗下的依沃西。2024年,依沃西曾與K藥進行頭對頭試驗,最終,依沃西以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翻倍的成績取得勝利。
但在今年4月,康方生物公布的最新臨床數據顯示,與K藥相比,依沃西具有顯著的臨床生存獲益,HR=0.777,即能夠降低死亡風險22.3%。不過,有觀點質疑該數據未能達到統計學顯著性,這也大幅降低了市場對依沃西的預期。
而在此之前,三生制藥曾披露了707項目的二期臨床數據。截至2024年12月27日,在PD-1陽性NSCLC患者中,707項目的ORR(客觀緩解率)為70.8%,DCR(疾病控制率)高達100%。
根據東吳證券研報,707項目的有效性數據略優于依沃西,具備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存在best-in-class的潛力。
在三期臨床試驗中,707項目同樣選擇挑戰K藥。5月20日,三生制藥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了707項目一線治療晚期NSCLC(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該試驗計劃入組420例晚期PD-L1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在試驗中,707項目將頭對頭對比帕博利珠單抗,該試驗預計將于2026年7月初步完成。
作為新晉藥王,默沙東旗下的K藥于2023年打敗艾伯維的修美樂,登頂全球單藥銷量最高的寶座,2024年以294.82億美元的銷售額蟬聯。若PD-1/VEGF雙抗能夠展現出優于K藥的臨床效果,或能在癌癥治療市場中分一杯羹。輝瑞之所以要布局PD-1/VEGF靶點,或也基于這一原因。
目前,707項目單藥一線治療PD-L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癥已經獲得CDE批準進入臨床三期,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處于臨床二期階段,治療晚期婦科腫瘤處在臨床二期階段。2025年4月,707項目被國家藥監局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適應癥為一線治療PD-L1表達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
據東吳證券預計,707項目未來在國內的銷售峰值約為40億元,海外(歐美)銷售峰值有望達到45億美元。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