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副校長”上崗,能夠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學校組織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重慶某鄉鎮小學孩子們在便簽紙上寫下自己最美好的品質,貼在黑板上。新京報資料圖
新京報社論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據新京報報道,北京市海淀區率先探索“心理副校長”制度,目前已聘請143名“心理副校長”,實現全區中小學校全覆蓋。
這一舉措為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然而,配備“心理副校長”只是第一步,如何真正發揮其作用,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仍需系統性思考和落實。
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了《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據此指導方針,心理健康工作已經從單純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轉變為對身心健康的雙重重視,并且提升為一項需要學校全面規劃、系統實施的戰略性工程。
這正是中小學設立“心理副校長”這一職位的初衷。“心理副校長”上崗,能夠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更有效地整合學校各部門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學校組織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健康的身心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從報道可知,海淀14所學校獲頒“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3所醫療機構和3所大學獲頒“心理健康教育協作聯合體”,未來,教聯體將通過校際聯動、校社聯動和家校聯動,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身心健康服務。
海淀區這一探索,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各地不妨在落實“心理副校長”全覆蓋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社會實踐、完善教師評價,再到構建家校社協同機制,培養兼具強健體魄與健全人格的人才。
具體而言,首先是推進課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優化升級勢在必行。目前,許多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仍停留在“講座式”或“臨時性”層面,停留在被主科占課的邊緣。“心理副校長”則有助于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構建系統化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比如,組織開發符合不同學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階梯式課程,編制校本化心理健康教材,創新教學方法,采用案例研討、角色扮演、團體輔導等互動形式,打造浸潤式心理健康教育場域。同時,建立課程評價機制,定期評估課程效果。
再比如,結合“雙減”政策實施帶來的教育空間,在校園內,通過建設“月月有展示、周周有活動”的常態化展演平臺,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在校園外,牽頭研究學校如何落實“一校一清單”制度,組織志愿服務、社區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責任感和抗挫折能力。
其次,是讓心理教師從“兼職”走向“專職”。當前,許多學校的心理教師由班主任或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專業性和持續性難以保障。“心理副校長”可以為基層心理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創設發展通道。
像設立專職心理教師崗位,避免讓心理教師承擔過多行政或教學任務;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將心理健康教育課時與工作量納入績效考核;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動態跟蹤學生心理狀態,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個性化支持。
與此同時,促進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協同合作,整合各方資源,構建起一套全面的學生心理健康支持體系。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心理健康跟蹤平臺和家校互動平臺,為家長提供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從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此外,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并與社區、公益組織攜手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課程,營造一個共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匯聚成強大的社會合力。
“心理副校長”作為這一變革的關鍵推動者,有望真正發揮系統性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從“邊緣化”走向“常態化”,從“形式化”邁向“實效化”的作用,探索“一校一策”的執行方案,最終達到浸潤學生心靈、護航學生茁壯成長的教育目標。
編輯 / 徐秋穎校對 / 付春愔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