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個動畫短片,一個在雪地里迷路的男孩遇到一只鼴鼠。
鼴鼠問男孩:“你長大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男孩回答說:“善良的人?!?/p>
鼴鼠說:“善良最重要,它存在于萬物之中!”
簡單的對話打動了我。有什么樣的品質比善良更寶貴?有什么樣的人比善良的人更幸福?
當然,在這個被罪污染的世界上,做一個善良的人的確不容易。相對于不善的人,善良的人也許會受到更多傷害。
縱然會遭到傷害,一生向善也是值得的。因為萬物的主宰是至善,善也隱藏于萬物中。善良的人更容易品嘗到幸福的味道。
更何況,在世界的終了,人類會按照善惡受到審判。善不僅是高貴品格,而且有終極價值。
所以古代先知勸誡人們,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
善值得人們去追求,值得人們因行善而受苦,但對許多人來說,什么是善卻是一個難題。
從本性而言,人的心被惡污染,充滿驕傲、貪欲、嫉妒、苦毒、惱怒、爭競、污穢。
惡來自極深的黑暗,沒有任何亮光。人如果以惡為滿足,必會在惡中遭溺斃。
人有來自至高者的靈魂,人的靈魂原是善的。但因為人的罪孽,人的善已經支離破碎。
人人都說行善是好的,也有不少人說各種宗教都是讓人行善的,但不認識真道,便不能分辨善惡,甚至會以善為惡,以惡為善。
在我們小區有這樣一個婦女,常把食物放在偏僻的角落里,讓流浪貓可以覓食。人們都夸她有善心,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卻聽說這個婦女對自己的婆婆態度很壞,不但嫌棄,而且不愿意掏撫養費。能說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嗎?
前蘇聯時期,有一個被全國奉為小英雄的俄羅斯少年帕夫利克。他的父親莫羅佐夫暗中幫助遭蘇維埃政權流放的人,遭到帕夫利克舉報。莫羅佐夫被逮捕后送到勞改營,后來遭到槍決。
受到政府表彰的帕夫利克一發而不可收,接著舉報村里的其他村民隱藏谷物或反對集體農莊的行為。這個少年意外死亡后,被樹為少年兒童學習的好榜樣。
又如納粹統治時期,德國制定安樂死計劃,殺死30萬殘疾兒童和成年人,很多德國警察、醫生、護士抱著種族優化的崇高目的,加入到這一計劃中。他們甚至認為幫助這些遭受病痛折磨的孩子早日離開這個世界,是一件了不起的善事。
納粹統治者及其擁護者的“善舉”,在德國教會眼里,卻成了極大的惡。不少教會牧者站出來,公開反對殺害殘疾人的安樂死計劃。在他們眼里,所謂種族優化計劃踐踏了至高者的誡命。
德國天主教主教克萊門斯.馮.加倫不僅向國際社會揭露納粹殺害殘疾人的安樂死計劃,還在布道中抨擊這一暴行,呼吁人們起來捍衛生命的尊嚴。在教會的反對聲中,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這一計劃。
善惡標準不是一團泥巴,可以任人捏來捏去。善惡的標準來自獨一真理,來自亙古不變的堅固磐石。
真理之光照進人的生命,不僅能給人分辨善惡的智慧,而且給人追求善的信心和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中,充滿了善與惡的思辨。小說中的主人公---貧窮的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對社會心懷不平,沖動之下,殺死一個吝嗇刻薄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卻以為是正義之舉。
小說的另一主人公索菲亞是一個妓女,在極度貧困中,不得不出賣肉體,養活全家人。
在別人眼里骯臟不堪的妓女,卻有一顆愛和憐憫的心。當她得知柯爾尼科夫殺人行為后,并沒有避而遠之,而是勸他自首認罪,“那是一個人……不是一只虱子,人,不能因為貧窮就殺人......承認你的罪孽,上帝會給你新的生命”。
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后,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而索菲亞為了拯救這個陷入罪孽的靈魂,不惜跟隨他來到西伯利亞,陪伴在他身邊,以圣書上的話來引導他,兩個人產生了愛情。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痹谒鞣苼喰闹杏苛鞯膼叟c良善,也傾倒在另一顆痛苦迷茫的心靈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寫下這樣一句話,信仰是人類心靈的燈塔,只有在信仰的指引下,才能找到救贖之路。
這句話是《罪與罰》的主題,也是陀翁一生的信念。沒有那來自至高之處的光,有誰能分清善惡的界限,有誰能獲得以善勝惡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