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報告由畢馬威于 2025 年 5 月發布,聚焦汽車動力總成多元化趨勢,分析了不同動力模式的特點、市場表現及未來發展方向,以下是具體內容:
一、新能源汽車動力模式特點與市場表現
純電動(BEV)
優勢:零排放、高效能,享受政策補貼,續航和充電設施不斷完善。
市場地位: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主線,長期市場份額將持續提升,中國 2026 年銷量預計達 1300 萬臺,占乘用車超 50%。
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
優勢:兼顧電動與燃油驅動,緩解里程焦慮,價格親民,適合中低端市場及充電設施不完善地區。
市場表現:中國 2024 年銷量占全球 70%,歐洲補貼退坡后增速顯著,新興市場如印尼、土耳其增長迅猛。
增程式電動(EREV)
優勢:以電驅動為主,內燃機僅作增程器,智能化配置高,聚焦中高端市場,代表品牌有理想、問界。
市場特點:中短期內增長快,但中低端車型推廣存在不確定性。
二、商用車替代能源選擇
甲醇:成本低、儲運方便,適用于長途貨運,技術成熟,經濟效益好。
氨:零碳燃燒,常溫液態儲運,適用于重型商用車,正從傳統合成氨向綠氨過渡。
氫能:零排放、補能快,適用于冷鏈物流等高附加值場景,但成本高、基礎設施滯后。
三、核心要素影響
電池技術
趨勢:BEV 向固態電池發展,提升能量密度與快充能力;PHEV 優化電池容量與動力管理;EREV 注重電池續航與安全性。
企業動態:特斯拉、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在電池研發上各具優勢。
基礎設施
充電樁覆蓋:直接影響 BEV 滲透率,覆蓋高的地區 BEV 占比更高;PHEV 和 EREV 對充電依賴度較低,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地區更靈活。
政策法規
中國:“雙積分” 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生產,補貼逐步退坡轉向稅收優惠。
歐美:歐盟設定嚴格減排目標,美國通過稅收抵免刺激市場,政策差異影響區域動力模式選擇。
四、市場分析與未來展望
國內消費市場
驅動因素:環保意識、續航需求、政策激勵、智能化配置(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影響消費者選擇。
競爭格局:本土品牌市占率提升,價格戰加劇,行業整合加速,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競爭力不足。
出口表現
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憑借成本、技術和智能化優勢,出口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加速海外建廠與本地化布局。
未來趨勢
技術融合: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結合,智能網聯成為核心競爭力。
多元化協同:多種動力模式長期并存,BEV 主導,PHEV/EREV 填補特定場景需求,商用車探索甲醇、氨、氫能等替代能源。
五、對產業鏈的啟示
整車廠(OEM):優化產能布局,提升新能源產線利用率;加強技術合作與供應鏈整合,加速海外本土化。
零部件供應商:加大智能化技術研發(如芯片、傳感器),外資企業需深化本土合作,本土企業伴隨 OEM 出海。
報告強調,多元化動力模式將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企業需根據市場需求與技術趨勢靈活調整戰略。
關注“物流產品網”視頻號
【聲明】本文來源于智能交通技術。物流產品網發布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及圖片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更多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展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