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科研團隊近期披露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孕期和哺乳期內,母體腸道結構會迅猛擴增,增長幅度甚至超過50%,這些額外“擴容”的腸道全力吸納營養,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子女,助力其茁壯成長。不過,令人驚嘆的是,待這一特殊時期結束,女性的身體機能又穩步回歸正常軌道,再度煥發出往昔的活力。
在人體小腸壁內表面的環形皺襞上,“林立”著無數絨毛狀突起——小腸絨毛,它們是吸收食物養分的“主力軍”,能將小腸的吸收面積擴充近600倍,同時肩負過濾雜質的重任。到了孕期和哺乳期,母體內的小腸絨毛就像接收到了“集結令”,迅速開啟重組、壯大模式,有時甚至要將容量翻倍,只為囤積更多“營養糧草”。
研究人員以孕期和哺乳期的母鼠為觀察對象,發現其小腸形態、結構煥然一新,小腸絨毛顯著伸長,體積與表面積呈幾何倍數增長。這意味著母鼠腸道攝取營養的“本領”大幅進階,足以應對胎兒及新生幼崽快速成長帶來的嚴苛營養需求。然而,母鼠小腸絨毛的生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在懷孕晚期,小腸絨毛長度比未孕時長30%,進入哺乳期,小腸絨毛表面積的增幅更是超過50%。顯然,腸道結構的劇變背后有著一套嚴密的內在邏輯。
過往研究已知,孕期和哺乳期母鼠食量飆升,加之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更迭,都可能誘發腸道“擴容”。不過,維也納醫科大學的這項研究卻揭示了更為關鍵的深層原因——演化的力量。即便將母鼠飼養于無菌環境,孕期和哺乳期的小腸絨毛擴增依舊如期上演,這表明,驅動腸道變化的核心力量源自母體內部的生物信號,外界因素頂多算是“配角”。
在腸道變化的背后,隱藏著一套精妙復雜的調控機制。孕激素、催乳素等孕期和哺乳期所特有的激素,是觸發內部生物信號的關鍵“導火索”之一。然而,它們只是拉開了這場腸道變革大戲的序幕,在其之下,還潛藏著更為“神秘”的分子運作機理。
如今,科研人員經過不懈探索,發現在母鼠孕期和哺乳期腸道變化過程中會出現一條重要的分子“高速公路”——核因子-κB受體配體激活因子(信號通路),又名RANK受體/RANK配體系統,可簡稱為R激活因子。R激活因子宛如一位潛伏在小鼠腸道上皮細胞世界里的超級特工,從尚未分化的腸道干細胞到已然部分分化的腸道吸收細胞,幾乎無處不在。
每當懷孕和哺乳的特殊時期來臨,孕激素與催乳素會激活腸道細胞中沉睡的R激活因子,一場腸道結構大改造就此開啟。
R激活因子會對小腸絨毛的擴增施展“魔法”,但這是一種具有雙重效應的“魔法”。當它被短期激活,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時,就如同一位建筑大師,通過巧妙促進細胞增殖,為腸道細胞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同時精心維持干細胞的存續根基,使得腸道表面積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可一旦它被持續激活,長時間處于“亢奮”狀態,腸道干細胞就會陷入過度分化的“泥沼”,數量急劇下滑,進而引發小腸絨毛萎縮。這種特性讓R激活因子呈現出典型的短期增益、長期損耗的雙重效應。
在孕期和哺乳期這兩個關鍵階段,R激活因子只會被短期激活,恰到好處地推動小腸絨毛擴增,確保胎兒及新生幼崽能汲取充足營養。待懷孕和哺乳期結束,擴增的腸道又如同聽到了神秘的“歸隊哨聲”,有條不紊地恢復到初始模樣。
哺乳動物依循孕育需求,可自動“規劃”并可逆性地“改建”腸道結構,這般巧妙設計既保障了子女能攝取豐沛且適宜的營養物質,又使得母親在分娩、哺乳后身體可快速復原,徹底擺脫額外負擔,甚至有望重塑曼妙身材。不得不說,這是大自然給予為人母者的一份貼心“補償”。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5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