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有些家長不僅不尊重孩子關門,還會嚴禁孩子關門。
極端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關門,甚至把門鎖拆了(這類極端情況是少數,控制欲如此強的家長,較大可能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學中,用“封閉性”描述青春期孩子喜歡關門的現象。
青春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封閉性,不僅體現在孩子關門,還包括:
希望父母進房間敲門;不愿意父母不經過自己同意,翻房間抽屜、行李箱、書包、日記本、手機等,孩子的私人物品;……
有些家長可能有體會,只是沒經孩子同意,幫孩子整理房間、衣柜、書包,孩子知道后卻大發雷霆,很不理解。
對于孩子來說,這些行為,同父母不經同意進房間一樣,體驗到的是私人空間被侵犯,私密性被破壞,沒有隱私而憤怒。
套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孩子覺得“邊界感”被打破。
青春期的另一典型特征是“自我意識高漲”。
自我意識高漲,導致孩子對涉及“我”的想法、情感深刻。
專業說法,即孩子的主體性增強,感受到自己作為獨立主體的意識和意愿強烈;通俗說法,即邊界感變強了。
這種變化,神經系統發育是重要原因。青春期孩子外周神經系統發育迅速,包括各種感官系統——說青春期孩子敏感,其實沒說錯,他們的感官系統在生理上更敏銳,更容易接收到外界刺激。
身體感受不強烈時,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與環境的區分,感覺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身體感受強烈時,我們的意識回到自身,體會到自己的主體性,感到自己與環境的區分。
因此,主體性/自我意識/邊界感,與身體感受高度關聯。
青春期孩子身體感受敏銳,主體性/自我意識/邊界感便凸顯,因而對關門這類體現私密空間、邊界感的行為在意。
除了感官系統,大腦結構的發育,同樣是影響孩子自我意識高漲的重要原因。這部分可能家長聽起來很陌生,不展開。
綜上,孩子習慣關門是青春期封閉性的體現,而本質上,封閉性是孩子自我意識上升,主體性增強的體現。
進房間敲門,整理房間提前告知孩子征得同意等,但凡涉及孩子私密空間,包括房間、抽屜、書包、行李箱、手機等,要打開都先征得孩子同意。
這些私密空間,在孩子體驗上都是自我邊界之內。如果父母不經同意闖入,對孩子邊界感的侵犯,如同一個國家侵略另一個國家,必然遭遇孩子強烈抵觸——即使有些孩子表現不強烈,情感上的負面影響往往不輕。
有些家長希望了解孩子,采取趁孩子不在家,偷跑進孩子房間,翻箱倒柜,或是偷看孩子手機的方式,強烈不贊成。
以我和上千名青春期孩子接觸的經驗,這類方式不亞于在親子關系間,投放原子彈造成的破壞。
即使家長獲得了某些信息,比如孩子早戀、沉迷游戲等,當你試圖教育孩子時,因為方式不當,使孩子情況變糟糕的可能性,遠大過幫助孩子。
面對青春期孩子,家長想要了解孩子,必須改善親子關系,讓孩子愿意信任你,愿意坦誠溝通。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非常考驗家長。很多家庭教育的課程、書籍,都會強調與孩子建立好親子關系,對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在日常中,尊重孩子的私密需求,便是有效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方法。
更多理解青春期孩子及如何相處,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