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源危機逐步來臨,不少國家或地區高校已經走到了“生存還是倒閉”的十字路口。
日前, 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在其官網宣布學校將永久關閉。 該校在聲明中指出,造成關閉的原因包括入學率和收入下降以及成本增加。
另一所創校百年的美國大學、位于紐約州奧羅拉的 威爾斯學院 也在不久前宣布:大學因財務困難、入學率低無法維持運營,因而決定在 今年本學期結束后永久關閉 。
事實上,像上述兩所大學一樣因生源或財務困難而關停的學校不在少數,其中不乏有181年歷史的 愛荷華衛斯理大學 、174年歷史的 麥克默里學院 、1834年成立的 綠山學院 等百年老校,“倒閉潮”正在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
“大學的關停潮,將不會停止”
據媒體調查顯示,僅在2023年一年內,已經有15所美國大學宣布關閉。這些學校多為要依賴學費、捐贈以及政府資助的機構,由于近年來獲得的捐贈很少,入學率一直在下降,學校無法從持續的損失中恢復。
曾誕生過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出全球首富馬斯克的 加拿大女王大學也面臨著巨額財政赤字 。通貨膨脹、省府投入資金減少并強制凍結學費、以及國際學生人數下降讓學校難以繼續維持運營。為了緩解現狀,去年該校就暫停了對本科美術學位項目的招生;今年學院中少于10名學生的小規模本科班已經在計劃取消;其他系如古典學和考古學,則依靠醫學院、工程學院和商學院等經濟實力雄厚的學院來供養。
即便努力改善收入來源,停止招聘教職員工,改變領導層和學術隊伍,依舊難以抵抗現實帶來的重大挑戰,一旦資金耗盡,學校將面臨倒閉。
除了捉襟見肘的辦學經費,大學學齡群體數量下降成為眾多高校難以維系下去的另一原因。
據美國國家學生信息中心數據顯示,美國2022年春季本科入學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66.2萬人,下降4.7%。一名來自美國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的副教授表示,學生人數比起十幾年前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并由此導致一些學科和教授職位被裁撤,降級,如中文和宗教研究被裁,地質學由專業變成輔修,而部分不想退休的老教授在給以相應補償后被勸退。
視線轉向受少子化浪潮沖擊的亞洲,招生困難已成為日韓高校面臨的普遍問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據報道,2023年12月,日本的奈良佐保短期大學、修實短期大學、福岡女學院短期大學、武庫川女子大學短期大學部、美作大學短期大學部、鈴鹿大學短期大學相繼宣布停止招生。 僅去年一年,日本至少有12所大學停招 。
少子化狀況比日本更為嚴重的韓國,“無生可招”已經從地方大學蔓延到首爾。 近5年,韓國地方大學有二十多個專業已全部消失。 在2023年韓國大學統一招生中,14所大學的26個專業無人報考。針對“招生蕭條”的情況,為扶持地方大學,韓國政府去年11月選定10所“全球化大學”,計劃5年內撥款1000億韓元,但10所大學中有5所大學的2024學年招生情況比2023學年更差了。
圖源:CCTV-4
在我國臺灣省,私立學校“退場”危機蔓延。2023學年,臺灣高校大一新生數首度跌破20萬人,招生缺額超過1.6萬個,創多年來新高。按招生名額使用率來看,有11所高校招生不滿五成,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缺額,招生之難可見一斑。
目前,臺灣首府大學、中州科技大學已于2023年7月起停辦,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大漢技術學院以及東方設計大學也將于2024年停辦。更嚴峻的是, 在少子化短期內不可逆轉的趨勢下,當前高校面臨的招生問題只是“雪崩”的開始。 依出生率推算,島內高校的招生缺額將越來越大,預計2025學年大一新生數將首度跌破20萬人, 未來5年,至少還有40所院校面臨退場風險 。
合并重組,能自救嗎?
為了應對倒閉危機,各高校積極采取“資產重組、高校合并”等相關的應對措施。
今年1月,烏克蘭教育部副部長米哈伊爾·文尼茨基表示,基于人口發展趨勢, 烏克蘭需要削減大學數量 。文尼茨基稱:“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無論如何, 高等教育機構應該進行整合。 ”
為應對學齡人口減少導致的地方大學消失問題、強化教育和研究競爭力,韓國高教界開啟”合并潮流“。今年4月,韓國國立昌原大學與慶南道立居昌大學、慶南道立南海大學簽訂了大學合并業務協議;6月, 韓國交通大學和忠北大學就兩校合并 事宜達成協議,將以2027年3月1日合并成立新大學為目標,以期發展成為地區重點國立大學;同月,國立安東大學和慶北道立大學兩所國公立大學的合并,得到韓國教育部門批準……有韓國專家預測,今后走上合并道路的大學還會增加。
生源不足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強烈沖擊下,我國臺灣省的弱勢高校也面臨被合并的態勢。2023年8月, 臺灣科技大學正式接管華夏科技大學 ,華夏科大預計2027年8月停辦。華夏科大方面曾表示,少子化的趨勢不可能逆轉,華夏屬于工科學校,招生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因此該校大約從2021年開始集結共識,要引進外部資源,才會慢慢促成與臺科大的合作。據悉,此次的兩校整并,也是臺灣省第一起公私大學合并案例。
除了臺科大和華夏科大外,籌備合并事宜多年的慈濟大學和慈濟科技大學,確定2024年8月起合并為新的“慈濟大學”,這也是我國臺灣省第二起技專和普通大學的合并案。未來新校會保留高教、技職學制,師資與課程共享,并增加跨領域及通識,發展為完整的綜合型大學。
“建立對大學的淘汰機制”
高校發展必須始終同時代共脈搏。
出生人口的減少以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這些大環境的轉變,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原有的學校和專業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 高校面臨著調整結構、控制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需求 。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高校未來的辦學思想,不應該在增加重復科目、專業、學院等擴招方向上下功夫, 應當極力減少求大求全的專業設定, 錨定一個或多個辦學特色項目,做好分層教育、特色教育,提供社會需求的運用型教育。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則提出 “建立對大學的淘汰機制” ,他認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僅要發展高層次大學和高水平學科,還要淘汰低層次不合格的大學。 政府主管部門要制定相應規劃,有計劃地讓一些辦學水平差、招生困難的學校終止辦學 。
同時李志民還認為,高校也要參考企業實行“末位淘汰”、允許倒閉退出等機制以外, 無限擴張的高校規模是急需被按住的另一端。 如果再擴張規模不僅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加劇國家和省市財政負擔、增加運營難度,更降低了高校之間的辨識度和競爭力。 要從動輒追求綜合性大學,開設幾十個學院、數百個學科專業的巨無霸,變成更聚焦專業優勢的精品學府 。
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懷進鵬也強調“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當未來教育布局面臨新調整,高校的辦學生命力將與教育教學質量直接掛鉤,大學應思考,除了一紙證書外,高等教育帶給學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提高質量、保持特色,或許才是高校在大浪淘沙下的一條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