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總是習慣拿“為孩子好”,而操碎了心。
當父母把注意力和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時,就很容易焦慮,一焦慮,就容易發脾氣。
原本父母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卻因為父母的情緒爆發,而讓自己成為新的問題。
父母的擔心有很多:
孩子總是玩游戲,不學習,再這么下去可怎么辦?
孩子這次考試比較好,但我很擔心下次考不好,孩子會不會接受不了落差;
孩子太內耗和糾結了,我真害怕孩子慢慢產生挫敗而厭學。
于是父母就很擔心,很著急,很想改變孩子。
無論孩子怎么做,父母總有花樣百出的擔心和焦慮。
其實提取下來父母的擔心就是一句話:
孩子優秀也擔心孩子會飄起來,孩子不優秀擔心孩子受挫而一蹶不振。
到底要孩子怎么做,父母才能信任孩子!才能不擔心呢!
這是父母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換一個意思就是:
父母要怎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和情緒,而做到真正信任孩子呢?
拿我家孩子來說,之前我也是各種擔心和不信任。
每次孩子考得好,我都會補一刀:
可別飄了!還是要沉下心,要謙遜一點。
每次孩子考得不好,也會來一句:
早讓你好好學習,你不聽,這結果一點都不意外!
說來說去,反正都是孩子沒做好。而我扮演的則是一個“事后諸葛亮”身份。
直白點,就是沒信任過孩子。潛意識中,對孩子壓根沒有信任,甚至覺得我不管是不行的,不催是完全失控的。
有時候,家長的想象力是太豐富了,以自己的假定認知推理孩子的一系列行為,只剩下了擔憂和不信任。
不得不說,很多父母發脾氣也好,不信任孩子也罷,甚至是催孩子,講一些不痛不癢的道理。
對孩子根本沒有一點幫助,甚至讓孩子玩游戲更加放肆。
很多時候,父母的各種防患未然和未雨綢繆,只不過是給自己買的心理安慰,只是為了“求安心”。
似乎,父母要為孩子做點什么,才安心,才是個稱職的家長。
很多年前,我也是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努力做個滿分家長:
即便有時說的話,孩子壓根不聽,也會選擇繼續說教;
即便知道不能發火,但著急擔心之下,還是把孩子吵一頓;
即便明白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忍不住插手,事事包辦。
花了時間,花了精力,焦慮爆棚,可是孩子并沒有放下手中的游戲,也沒有聽進去一句。
家長喜歡孩子有進步,希望孩子有變化,希望孩子愛上學習。
總是期待孩子能洗心革面,孩子會能量滿滿積極進取。
可是,不自覺中父母又會跟孩子算舊賬,但凡孩子有一點沒做好的地方,就會變本加厲跟孩子清算。
父母原本是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可是卻因為情緒失控,升級為親子關系的矛盾沖突。
家長為什么接受不了孩子擺爛呢?為什么對孩子沒辦法信任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孩子總是說到做不到!孩子總是心動不行動。
當父母看到孩子還呆在原地時,就會產生巨大的情緒波動。
在父母的潛意識中,孩子并沒有一點改變,這是父母無法容忍的,也是導致父母擔心和焦慮的根源,也會加劇災難化思維的延伸。
孩子失控的結果,比如厭學,甚至是休學和抑郁等,是父母不能接受的,也會下意識覺得這樣孩子就要廢掉了。
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就是待在熟悉的環境和可控的趨勢之中。
同樣,孩子在父母的掌控和視線范圍以內,這樣會讓父母更安心。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事事如父母的心意呢?
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父母不能只因為自己的擔心就去管孩子。
更要多傾聽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想法,以及多增加一點信任關系。
而不是父母自顧自的焦慮和擔心,對孩子各種勸導和道理甚至哀求。
要清晰一個問題:
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還是父母的事情?
孩子有很多壓力源,是來自于父母的過分關注。
當父母多去信任孩子,而不是擔心時,孩子的學習力與自驅力就會增強一點,對游戲的迷戀也會大幅度減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