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李博)5月22日,《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正偉介紹,北京市做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在全市范圍內布設140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點,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同時制定綜合防控技術模式,保護生態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
北京市完成全國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實現區域全覆蓋、物種全覆蓋。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786份,搶救性收集并保護僅存一株的“東宮1號”板栗瀕危資源;畜禽普查登記了24個畜種189個品種,首次系統測定了27個地方品種資源;水產調查登記了養殖種質資源107個,完成5個品種系統調查。
初步建立與國家相銜接的資源保護體系,落實17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圃、場)“三級保護”責任,對5.6萬份農作物、1.5萬份畜禽、1.3萬份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實施重點保護,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登記5.6萬份。
“我們建設北京油雞保種場,實現了北京油雞留在北京;推動‘黑六’種豬回歸北京、落地延慶。實施北京鴨、北京油雞、宮廷金魚、鱘魚四大類8個特色畜禽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瀕危程度已從輕度瀕危進入到安全狀態,其中鱘魚核心種群實現了100%純種保存。”張正偉說,還開展了6種國家二級野生保護植物輪葉貝母、手參、北京水毛茛、槭葉鐵線蓮、軟棗獼猴桃、野大豆的資源調查工作,并開展了輪葉貝母近地保護與繁育試驗示范。
做好水生野生動物生態保護方面,組織開展北京市水生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監測水域涵蓋了拒馬河、懷柔水庫、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等14個河流或水庫,對發現的入侵物種及時進行處置防控。依法收容救護水生野生動物142只(尾),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種。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建設方面,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于2021年組織開展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確定和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工作,認定21家單位為第一批北京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其中:農作物3家、畜禽5家、水產12家、農業微生物1家;建立了保護優先、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高效利用的北京市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張正偉透露,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市級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管理規范,擬進一步規范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建立、確定、掛牌和監督管理標準。接下來將遵循“成熟一批、考核一批、發展一批、建設一批”的原則,分類分批對具備農業種質資源保存條件、管理能力的相關單位進行資源保護單位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