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雨果說:“時間是最偉大的作者,它終將寫出最完美的答案。”
前幾日,途經北京王府井時,耳畔忽然飄來親切熟稔的聲線。抬眼望去,國民級主持人倪萍正以娓娓道來的語調,講述一段關于《好鄰·如故》的溫情故事。
她的講述從房改政策落地初始展開,以其一如既往的溫柔親和,引領觀眾穿越時光長河,重回二十多年前的歲月。
從一次尋常的喬遷之舉,到一番熱忱的鄰里相助;從“有房住”的基本需求,到“住更好”的品質追求,場景化的敘事,再現了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居住變遷脈絡。
在視頻中,倪萍的角色是“愛家故事講述人”,這段充滿煙火氣的講述,在人們心中激起深沉的情感共振。在這一個個與房屋相關的溫情瞬間背后,映照的是國民級居住服務平臺我愛我家的25年發展歷程。這25年,既是中國家庭居住品質不斷躍升的美好編年史,也是我愛我家深耕社區肌理、守護鄰里溫情、踐行“好鄰·如故”理念的生動實踐史。
所有企業都是時代的企業——若無這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便難有以我愛我家為代表的、深耕居住領域的企業集群發展壯大。當我們以社會觀察者的視角,回望這25載變遷,會發現有太多值得銘記的故事與細節: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個體,既是時代浪潮中的主角,亦是時代華章的書寫者與奉獻者。
市場化啟幕:街巷里的“破繭者”
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的序章,始于1998年那個激蕩的夏天。
當《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即“23號文件”)正式頒布,“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政策出爐,不僅重構了中國城市的居住邏輯,更催生了一個萬億級行業的崛起。
這份僅有數千字的文件背后,是中國住房制度從“單位分配”向“市場配置”的歷史性轉折。
數據記錄著時代的加速度:1999年全國新開工面積2.26億平方米,短短三年后便躍升至4.28億平方米,年均增速達24%;住宅占比穩定在80%以上,成為絕對的市場主體。
對于普通家庭而言,“有房住”成為世紀之交最灼熱的生活理想——影視劇中頻繁閃現的看房場景,現實里親友間流傳的“買房神話”,讓商品房成為橫跨世紀的身份符號。
此時,大量由兩三人員組成的“散兵游勇”,在胡同里支起簡陋的招租看板招攬客戶,各類房屋中介也猶如春筍般涌現。整個行業籠罩在混沌與機遇交織的迷霧中,房產經紀行業至此從街巷和寫字樓中蹣跚起步。
2000年,在北京市朝陽區甜水園附近的一個小區門口出現了一家掛有“我愛我家”黃色招牌的店面,這便是首個從寫字樓走進社區的房產經紀門店。
店里一群身著統一職業裝、沒有佩戴任何飾品,正微笑著面對咨詢客戶的“店嫂”,與斜對面街頭叼著香煙、晃著大金鏈子,以隨意裝束在街角攬客的大小伙子相比,顯得與當時人們印象中的房產中介“格格不入”。
這些“店嫂”的背后是我愛我家管理層做出的極具時代眼光的決策——將擁有豐富職業經驗的國企下崗工人轉化為服務新生力量。正如倪萍在故事片中所述,當下崗女工脫下工裝換上職業裝,中國房產經紀行業的初代服務規范就此誕生。
紀紅的經歷堪稱時代切片。這位在家待業三年的下崗職工,在招聘會上被我愛我家“年齡不低于30歲”的特殊要求所吸引。
她沒有想到,與她一同加入的同事中,有來自清河毛紡廠的技術人員、白菊洗衣機廠的質檢能手、北京手表廠的精密技工——這些北京大姐,曾在國營工廠淬煉出嚴謹作風,帶著“絕不騙人”的樸素信念踏入房產經紀新戰場。
在那個“信任比黃金更稀缺”的年代,她們用工人階級的紀律性與服務熱忱,在混沌的市場中樹起第一面標準化服務的旗幟。
我愛我家不僅抓住了住房商品化的風口,更在于其敏銳洞察時代需求——通過引入具有職業經驗的國企女工,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樹立“寧可少做一筆業務,絕不得罪一個客戶”的企業價值觀,讓房產經紀從“街頭生意”升維為專業行業,靠“真”和“貼心服務”贏得了尊重。
高速擴張期:快發展中的“慢”哲學
在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歷程中,2003年至2016年堪稱高速擴張期。
2003年,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對住房的需求急劇增加。
2008年奧運之后,大量年輕人和打工者懷揣夢想涌入這座城市,租房和購房需求大幅增長。
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630萬人,就業人數創下歷年新高,此后的幾年亦是如此,畢業生的住房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當時代需求如渦輪增壓引擎般推動房產經紀行業駛入快車道,眾多企業陷入 “業績至上”的擴張焦慮,甚至滋生“吃差價”等行業亂象時,我愛我家卻逆向啟動“慢系統”—— 以“先立規矩再踩油門”的獨特節奏,在業內首推陽光交易準則,并將不吃差價的鐵律寫進員工手冊,明碼標價的流程做成可視化看板,將“信守承諾”從商業口號鍛造成每個經紀人的肌肉記憶。這種在狂奔時代堅守的“慢智慧”,正悄然重塑著行業的成熟。
倪萍在視頻中講述的退伍兵“小李”就很有代表性,這批人加入我愛我家后,憑借能吃苦、講規矩的優秀品質,迅速融入了這個團隊。“部隊里講規矩,干這行也一樣,房子的事不能含糊,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不吃差價,在我們公司這叫‘陽光交易’”。
經紀人于海燕在北京大望路店工作時,服務的客戶中不乏使館區的外國人。面對語言溝通障礙,她憑借簡單的英語和計算器,耐心地幫他們找到心儀的房子。這些外國客戶出于感激,有時會給她一兩百元的小費,但于海燕始終堅守原則,堅決不收。在她看來,我們的服務是明碼標價的,既然已經收取了傭金,就不應再接受額外的錢財。
現任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劉洋信守承諾的經歷更令人動容:有一次,一位客戶的貸款因銀行原因未能按時審批下來,客戶憤怒地指責我愛我家騙人。劉洋在了解事情經過后,堅定地對客戶說:“我愛我家從不騙人!承諾的事情不管什么原因一定要做到!”隨后,他將全家所有的16萬元先行交給客戶。后來,客戶收到貸款后深感愧疚,當面將錢如數歸還。此后,這位客戶與劉洋成為了摯友。
在劉洋、于海燕身上所展現出的我愛我家“慢下來守規則”的定力,在行業高速擴張期尤為珍貴。正是這些制定規范的“慢基建”的支撐,我愛我家才不斷贏得客戶的口碑與信任,在大浪淘沙的浪潮中穩健前行。
“住更好”時代:讓科技生長出溫度
近些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掀開“住更好”的全新篇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從54.77%躍升至67%;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2012年的32.9平方米增至2021年的41平方米,住房消費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
當改善性需求逐漸占據市場主流,消費者對住房品質、配套設施、物業服務和房產交易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嚴苛,智能便捷、高品質的服務體驗也成為消費者的標準之一。
科技便成為各家企業助力高效作業與品質服務的重要工具。我愛我家也是其中代表之一,其積極擁抱數字化,推進技術、業務和數據的融合,構建起“數據+算法+場景”的智能服務體系,通過AI算法解析千萬級用戶畫像,推出精準化服務,讓“千人千面”的居住需求得到高效滿足。
同時,我愛我家更深知,在房產交易服務中,技術只是工具,服務才是終點。無論行業如何變革,科技如何發展,有溫度的服務始終是房產經紀行業的核心主軸。
正如倪萍在視頻中所言,時代在變,但我愛我家經紀人的真誠與熱忱從未改變。
25年的行業沉淀,讓我愛我家對于“住更好”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認為“住更好”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善,更是鄰里溫度的傳遞、服務體驗的升級,以及對每個家庭居住夢想的真誠守護。房產交易的本質不是房子,而是人與城市、人與社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企業的門店不僅是房產交易的場所,更是社區服務的驛站、鄰里互助的樞紐。而我愛我家的經紀人作為社區的一分子,是老人眼中的“靠譜小伙”,也是孩子口中的“熱心阿姨”,他們用“熱心、實在、靠譜”溫暖著社區鄰里的生活。
倪萍的講述,恰似一支時光畫筆,將25年的服務脈絡勾勒得溫潤可觸:從北京甜水園的首家門店到全國數千門店背后的社區網絡,那抹暖黃色始終是“家門口的守護者”。
我愛我家選擇倪萍作為愛家故事的講述人,或許看重的正是她身上的和藹、親切、踏實、溫暖的形象,同時她又見證并參與著“家”的進程,這個角色與我愛我家之于社區的角色,何其相似。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這25年的行業變遷史,何嘗不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微觀注腳?從“有房住”到“住更好”,從“交易中介”到“好鄰·如故”,那些始終與時代同頻的企業早已明白:真正的行業潮頭,從來不是追逐風口的速度,而是守護價值的溫度。
當暖黃色的門店燈箱繼續照亮城市街巷,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長史,更是千萬個家庭關于“家”的美好想象,正被一群“好鄰居”用真誠持續書寫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