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 桌子的生活觀 ,作者 桌子先生
一個普通人存40萬要多久?
月薪5000,極限存款的情況下大概要二十年。
那從存款40萬到欠債70萬要多久?
答案是一年。
這兩天,一對夫妻從富余到負債的經歷,在網上激起不少浪花。
小夫妻原本是做二手車生意的。
雖然賺不到什么大錢,但他們踏實肯干。
這么多年,也有了40萬的存款。
有人可能會選擇用這筆錢去學習,精進自己的能力。
有人可能會選擇買一筆穩健的理財,讓錢生錢。
但是他們兩個想法不同,他們覺得人生就是應該瀟灑,勇敢的人就要先享受世界。
于是,兩個人把心一橫,決定要帶5歲的兒子出去環游中國,見見世面。
說干就干,他們拿出34萬,買了一輛二手房車,又花了一萬多塊錢,置辦相關設備。
他們的理想很美好,用一年時間看遍祖國大好河山。
錢花光了沒關系,既然能賺到第一個40萬就能再賺到第二個,但環游中國的經歷只有一次。
可現實卻給了他們重重一擊。
首先是旅行的花費,超出了他們的預想。
買完房車后,他們手上的存款只剩下6萬塊。
一開始,他們覺得這筆錢,足夠玩一年了。
但油費、門票、吃飯處處要花錢,最后算下來每個月竟然要花一萬多。
因為舟車勞頓,本來計劃一年走完的旅程也被拉長到了15個月。
最后兩人一算,光是支出這15個月的基本開銷,就已經花了將近15萬。
之前34萬買的房車,經過一年價格大跌,最終只賣了22萬,又血虧了12萬。
更要命的還在后頭,等到他們回來后發現原來紅紅火火的二手車生意,行情大變天。
因為新車大降價,二手車壓根沒人買。
他們出發前還沒來得及賣完的幾臺車全部砸在了手里,又虧了15萬。
40萬巨款仿佛只是在他們的銀行卡上短暫地待了一下,瞬間就被清空。
存錢不容易,花錢卻如流水。
他們以為環游中國能讓孩子漲漲見識,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回來后發現還是要按部就班的上小學。
要上學,就必須買房。
于是夫妻倆又借了一筆錢,買了一套學區房。
最后一算計,從環游中國開始這前前后后一折騰,存款被清空不說,還欠了70多萬。
原本靠著40多萬存款,在他們那個小城市能過上舒舒服服的日子。
雖然不能說消費自由,但至少也是吃穿不愁。
可現在,債務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他們身上,每天睜開眼就要為還債發愁,連柴米油鹽都要精打細算。
原本歲月靜好的日子一夜返貧,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如果他們能踏踏實實地過日子,應該也是不少人羨慕的對象,可偏偏要拿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追求所謂的“人生曠野”。
都說是為了孩子,但最后卻讓孩子跟他們一起過上了還債的苦日子。
我不由得想起經濟學上那個著名的“三十萬定律”。
意思就是很多普通人的存款超過30萬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的折騰,直到一夜回到解放前。
30萬到50萬是最危險的財富區間,因為這筆錢足夠讓人膨脹,但又不足以對抗風險。
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這可能就是一輩子的天花板了,但是花完之后再也回不去了。
心理學上有個達克效應:
普通人財富稍微變多一點的時候,就容易飄,就容易高估自己。
當我們手里擁有三四十萬的存款時,腦海中常常會出現一種錯誤的自我暗示,覺得自己“很有底氣”,從而敢于做各種事情。
投資創業,虧一點沒關系。
犒勞自己,買房買車也不是沒有能力。
心里總是癢癢的,覺得自己該用這點錢做點什么,殊不知這種想法,就是返貧的開始。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如此。
他是一個小企業的中層,在我們這個小縣城工資相當可觀,幾年下來也有了幾十萬的存款。
幾年前,他買了一輛三十多萬的寶馬,各種開銷也瞬間變大。
他說,覺得自己的收入已經配得上這輛車了,也應該過更好的生活了。
可人生最大的錯覺,就是覺得明天的自己會和今天的自己賺一樣多的錢。
讓老王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公司撐過了疫情,卻沒有撐過經濟的不景氣。
這兩年各行各業做生意都很難,公司倒閉的時候,還欠著他幾萬塊錢的工資沒有發,公司的法人早已變成了被執行人。
而他呢,之前的錢也揮霍得差不多了,生活捉襟見肘,于是他只能把之前買的寶馬再賤賣出去。
很多公司都不招人,生活壓力大,如今他只能在我們縣城暫時干跑代駕的工作。
從公司風光無限的高管到討生活的代駕小哥,他感覺自己的人生就像做夢一樣,一點都不真實。
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幾十萬存款就是自己可以飄的資本。
他們的欲望會膨脹,自信會變強,覺得自己要邁向中產了,應該過跟以前不一樣的日子。
可他們卻忽視了我們生活的時代瞬息萬變,普通人連守住銀行卡里的余額都很難。
膨脹的時候,人最容易飄,智商也最容易出問題。
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大學畢業后,她就到上海打拼。
幾年后做到了管理崗,月薪也到了兩萬多。
這讓她產生了階級躍升的錯覺,壓抑了太久覺得自己應該過更好的日子了。
于是,她花幾萬塊去辦高級健身房的會員。
住的地方也從合租房搬到了單身公寓。
動不動就和閨蜜飛到日本買買買,很多東西買回來甚至只用過一次。
每年都要獎勵自己兩個奢侈品包包……
直到后面發生一件事情,一個嘴巴將她抽醒了。
她的父親突然生病住院,這時她才發現,本來寬裕的存款因為高消費而所剩無幾,自以為過著高端精致的中產生活,最后卻連父親半個月icu病房的錢都掏不起。
對一些普通人來說,存款變多就像是一種魔咒。
因為它會讓你覺得自己“應該”過某種高質量生活,從而忽視了現實的多變和窘迫。
對于這個現象,財經作家李傅相有段話說得很好:
“當你的存款突破30萬,所有人都開始熱心‘幫助’你。
有人主動為你提供分期服務,有人幫你加盟各種店鋪,還有人告訴你哪里有投資機會……
如果你信了,那這30萬就不是起點,而是萬丈深淵。”
4s店將30萬的車宣傳為人生標配;
一套房子的首付從30萬起步;
奢侈品包包的定價大多在2、3萬之間,剛好可以消費的起……
資本把消費符號變成身份標簽,給你實現階級跨越的錯覺。
等到你緩過神來的時候,往往已經失去積攢的一切。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很火的問題:
月薪1萬和月薪10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覺得,只是收入10倍的差距。
但實際上,兩者在生活上的差距可能有100倍。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生存的成本。
當你月入1萬的時候,租房可能需要3000,吃飯需要3000,買東西人情成本需要3000,一個月只能存下來1000左右。
而月薪10萬呢?
他們的生活成本基本可能是上面人的一倍或者兩倍,但他每個月存下大幾萬塊錢,這個差距就有幾十倍了。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可以利用存下來的錢,去提升自己的認知,去在自己掌控的范圍做投資,讓積累下來的財富進行“錢生錢”,這樣財富距離就會越來越大。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來的。
當你好不容易存下幾十萬,就開始飄了,就要追求更高端的生活。
而那些存下幾百萬、幾千萬的人,還在不斷壓縮自己的物質欲望,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拓寬自己的認知和邊界,家族和家族之間的差距,也就是這樣來的。
曹德旺曾經說過:
很多人不適合發點小財,因為錢的反噬力很大,如果沒有智慧,就很難扛得住。
生活中的誘惑不計其數,而很多人一有了錢就得意忘形。
幾十萬存款是能力的證明,但幾百萬、幾千萬則是心性的修煉。
所以,當我們有了一點經濟基礎之后,不要急于去追求高品質生活,而是應該比之前走得更穩,更堅決,更義無反顧。
當別人有了點小錢就飄的時候,你要學會用錢去購買時間自由,然后將精力投入認知升級與人脈拓展當中。
除此之外,你要學會用財富化解突發危機,時刻避免讓自己陷入“因病返貧”的生存陷阱。
更需要用長遠眼光布局資產,無限增加自己的“睡后收入” ,讓錢在睡夢中增值。
財富如水,心性為器。
那些懂得心性修煉的人,都會把當下的每一分錢、每一分鐘、每一次選擇,都當作重塑人生軌跡的支點。
江河奔涌不分晝夜,而財富和心性的積累,都是始于對欲望的克制,成于對規律的敬畏,終于對自我的超越。
PS.碎片化時代,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在文章結尾給我們點一個【贊】+【在看】,你的支持就是繼續創作的動力!
識別二維碼 ★ 關注桌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