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張典
近日,華熙生物一篇《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的文章,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在醫美行業激起千層浪。
文章中,華熙生物毫不留情地“點名”多家券商,指責其通過研報唱衰透明質酸產業,力捧重組膠原蛋白概念,讓玻尿酸和膠原蛋白賽道的暗戰徹底擺上臺面。然而,華熙生物此番“叫板”,卻被外界質疑是在為自身業績下滑與市值縮水找“替罪羊”。
業績下滑,去年首次被巨子生物超越
查看財報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華熙生物的業績表現算不上好。
2022年,其營收還能達到63.59億元的高峰,可隨后的2023年營收便減少4.45%降至60.75億元 ,2024年的營收更是加劇下滑,營收規模同比2023年再度減少11.61%降至53.71億元,跌破60億元關口。
仔細來看,其凈利潤指標也不容樂觀,2023年、2024年歸母凈利潤分別下滑38.97%、70.59%,降至5.93億元、1.74億元。進入2025年第一季度,頹勢仍未扭轉,營收相較上年同期減少超兩成,歸母凈利潤降幅高達58.13%。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重組膠原蛋白賽道的巨子生物,去年營收同比增長57.17%至55.39億元,首次超過華熙生物,歸母凈利更是華熙生物的12倍還多。
在資本市場上,華熙生物的光彩也不復往昔的璀璨奪目。其股價曾經沖破300元大關的歷史高點,可截至5月21日收盤,股價僅報52.61元/股,市值也縮水至253.41億元,不僅遠低于愛美客的530.87億元,更不及巨子生物的875.46億港元,以及錦波生物的511.16億元。
同時,華熙生物實控人趙燕家族的財富也大幅縮水,在《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上,財富從2021年的650億元跌至225億元,排名從第240名滑落至第1198名。
“炮轟”券商引爭議
華熙生物將業績下滑原因歸結于市場競爭加劇、產業周期波動、戰略調整、管理變革成本、研發投入增加以及資產減值等多方面。
但市場似乎對此并不完全買賬。有業內人士指出,華熙生物自身在業務布局與品牌建設上存在嚴重問題。其收入占比較高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過度依賴促銷手段,品牌核心價值塑造不足,偏離了透明質酸及糖生物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這一核心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競爭力。
而此次華熙生物“炮轟”券商研報,也被不少業內人士質疑是轉移視線的手段。華熙生物羅列的華泰證券、安信證券等多家券商研報中關于重組膠原蛋白與透明質酸對比的內容,雖存在一定的引導性,但并非完全無中生有。
從市場反饋來看,重組膠原蛋白在抗衰、修復等功效上確實受到消費者的高度關注與認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華熙生物此舉,是不是在試圖挽回逐漸失去的市場與資本青睞呢?自身存在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反貪風暴”成效待驗證
為了扭轉局面,華熙生物在今年3月發起“反貪風暴”,董事長趙燕還親自掛帥,下沉到業務一線,接管品牌與傳播管理中心以及兩大核心品牌,試圖通過精簡管理層級、重塑組織架構來喚醒團隊創業精神。
但這些措施能否真正奏效還有待時間檢驗。畢竟,企業要想走出困境,關鍵還是要靠提升產品競爭力、優化業務布局、加強品牌建設等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不是寄希望于指責外部因素。華熙生物未來究竟能否成功突圍,重回行業巔峰,市場正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