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是一門大學問。很多家長常常困惑:明明是為孩子好,為什么說的話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作為智和教育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認為:溝通不僅需要真誠的態度,更需要科學的說話順序。那些溝通力強的父母,往往在話語間藏著獨特的 “順序密碼”,掌握這些密碼,能讓親子溝通變得更加順暢有效。
(1)先共情,再引導:用理解叩開孩子的心門
心理學中的 “情緒 ABC 理論” 指出,情緒和行為結果(C)并非直接由激發事件(A)引起,而是由個體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B)決定。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首先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法,而是情緒上的理解與接納。比如,孩子因為比賽失利而難過哭泣,有些家長可能會立刻說 “別哭了,這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這樣的回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認可,從而關閉溝通的大門。而溝通力強的父母會先蹲下身子,溫柔地說:“媽媽知道你為這次比賽準備了很久,沒拿到好成績一定特別難過。” 先共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當孩子情緒得到安撫后,再引導孩子分析原因:“不過我們可以一起看看,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好嗎?” 當父母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時,孩子會獲得滿滿的安全感,也更愿意敞開心扉,和父母一起探討解決方案。
(2)先肯定,再指正:在鼓勵中助力孩子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 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如果家長直接批評:“你怎么這么笨,考得這么差!” 這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而溝通力強的父母會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媽媽看到你最近每天都認真復習到很晚,這種努力的態度特別棒!” 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見、被肯定。接著再委婉地提出改進方向:“不過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錯題,看看哪些知識點還沒掌握,下次一定能考得更好!” 這種先肯定再指正的方式,能讓孩子在感受到鼓勵的同時,更愿意接受批評,也更有動力去改進和提升。
(3)先提問,再建議: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與創造力
直接給孩子提建議,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甚至產生逆反情緒。就像孩子在選擇興趣班時,如果家長直接說:“你必須學鋼琴,學鋼琴有氣質又有前途。” 孩子可能會對鋼琴產生抵觸情緒,即使勉強去學,也很難真正投入。而溝通力強的父母會先提問:“寶貝,你對哪些興趣班比較感興趣呀?你覺得學了之后能收獲什么呢?” 通過提問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孩子表達想法后,再給出建議:“媽媽覺得鋼琴能培養音樂素養,舞蹈能提升氣質,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管你選什么,媽媽都支持你!” 這樣的溝通方式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讓溝通真正成為雙向的交流,也有助于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4)先傾聽,再表達: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卻忽略了傾聽的力量。當孩子興奮地分享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時,有些家長可能一邊刷手機一邊敷衍回應 “嗯,知道了”,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而溝通力強的父母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看著孩子:“真的嗎?快和媽媽說說,我好想知道!” 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尊重。在孩子說完后,再表達自己的看法:“你處理這件事的方式好棒!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當時……” 只有先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后續的溝通更有針對性和感染力,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愛。
掌握這些說話順序的 “密碼”,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和實踐。親子溝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一次真誠有效的溝通,都在為孩子的成長注入溫暖和力量,也在為良好的親子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