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中國空間站再次見證歷史時刻 —— 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密切協同,在地面科研人員支持下,圓滿完成約 8 小時的出艙活動。這是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航天員首次通過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在復雜環境下的精準操作能力達到新高度。
一、太空 "首秀":節點艙的特殊使命
天和核心艙節點艙作為空間站的 "交通樞紐",連接著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大艙段,其出艙口位于空間站背向地球的 "天頂" 方向。與問天實驗艙氣閘艙相比,節點艙出艙口直徑小 15 厘米,航天員需在狹窄空間中完成艙門解鎖、航天服氣密性檢查等關鍵步驟。此次任務選擇節點艙出艙,不僅驗證了備用氣閘艙的可靠性,更通過優化機械臂作業路徑,將設備安裝效率提升 30%。
"開門瞬間,宇宙的深邃撲面而來。" 指令長陳冬在出艙后報告 "感覺良好",但背后是團隊數月的精心準備。針對節點艙出艙流程復雜、空間狹小的特點,航天員與地面團隊聯合設計了 20 余套預案,涵蓋從正常操作到故障處置的全流程。這種 "安全冗余" 理念,為未來月球基地艙外作業、火星探測器維護等深空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人貨協同:太空基建的創新突破
此次出艙的核心任務,是將前期通過貨物氣閘艙出艙、并由機械臂轉運至中轉位置的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精準安裝至夢天實驗艙尾部。該裝置采用多層抗輻射材料,可抵御微流星體撞擊和高能粒子輻射,為空間站未來十年安全運行筑牢屏障。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任務首次實現 "航天員出艙" 與 "貨物出艙" 的關聯耦合。航天員陳冬、陳中瑞通過機械臂傳遞工具,艙內航天員王杰實時監控數據,地面團隊利用數字孿生技術預演操作路徑,形成 "天地人" 三位一體的協同作業模式。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縮短了任務周期,更為未來大規模艙外組裝建造提供了技術范式。
三、傳承與突破:新老航天員的太空協作
此次出艙呈現鮮明的 "傳幫帶" 特色。指令長陳冬時隔兩年再度漫步太空,這是他第四次出艙,也是首位同時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和節點艙出艙的航天員。他憑借豐富經驗,在機械臂輔助下精準抵達作業點,同時指導首次執行出艙任務的陳中瑞完成攀爬 "天橋" 等復雜操作。
"每一個動作都要反復核對手冊。" 陳中瑞坦言,作為第三批航天員中的 "新人",此次任務既是挑戰也是成長。他與陳冬的配合展現了中國航天員 "以老帶新" 培養體系的成熟 —— 從空軍飛行員到太空作業能手,陳中瑞的蛻變印證了中國航天人才梯隊的堅實基礎。
四、技術賦能:中國航天的硬核實力
此次出艙活動背后,是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
- 第二代飛天艙外服:智能溫控系統可在 - 150℃至 120℃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仿生手套的指尖摩擦顆粒設計讓航天員能完成 "太空繡花" 般的精細操作;
- 機械臂自主爬行技術:通過艙外適配器實現機械臂全空間站覆蓋,大大擴展了作業范圍;
- 數字孿生預演:地面團隊提前模擬 200 余種工況,確保任務執行零失誤。
這些技術不僅服務于當前任務,更與未來深空探測緊密相關。例如,航天員陳冬透露,此次攜帶的太空菜園模塊自動化程度更高,未來有望應用于月球基地。而空間站開展的 59 項科學實驗中,渦蟲再生研究、斑馬魚蛋白穩態實驗等,正在為破解人類深空生存難題提供關鍵數據。
五、未來展望:從天宮到月球的星辰大海
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為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注入新動能。按照計劃,神舟二十號乘組將在太空駐留約 6 個月,期間還將實施多次出艙活動,持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而隨著新一代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進入工程驗證階段,中國航天正加速邁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深空探索時代。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正如航天員陳冬在出征儀式上所說,此次節點艙出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探索精神的彰顯。當中國航天員的足跡從天宮空間站邁向月球基地,他們正在書寫屬于全人類的太空新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