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伍素文 廣州報道
“去年我們首次招生,經過1年左右,我們120個新生不僅可以很流利地演講,還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其中五六個學生還準備單獨發表公開的論文。”5月21日,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在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持續推進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設”圓桌論壇上向臺下觀眾匯報說,語氣略帶自豪。
2024年5月30日,籌建近6年的深圳理工大學正式獲批設立。根據《教育部關于同意設置深圳理工大學的函》,該校定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著重開展基礎性、前沿科學技術研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近年,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學陸續走進大眾視野,除了深圳理工大學,還有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以及正在籌建中的大灣區大學。這類大學作為高等教育中的新生力量,被認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場。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
“從長遠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是一股革命性的力量,我們培養出來的是在新產業里挑大梁的人才,也是‘科技戰’里核心的科技人才。”樊建平在論壇期間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等采訪表示。
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教學模式上采取新模式。據介紹,深圳理工大學聚焦“新工科”“新醫科”領域,打破了傳統理工科的邊界,首批建設了生命健康學院、合成生物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能源工程學院、藥學院、算力微電子學院等七大學科交叉專業學院。
“從近10年的諾獎來看,基本上是技術帶動科學進步,交叉學科的背景色彩突出。當前世界科學技術顯示出從單一學科走向綜合的趨勢,我們的學科建設也要逐漸走向交叉創新,才能更好地參與世界科技前沿的競爭。” 樊建平說。
以合成生物學為例。他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作為全世界競爭的焦點領域之一,合成生物學在全世界只有20年歷史,在中國引入只有10年的時間,其需要具備生物、物理、化學、信息等知識,也需要大量的數據。
2014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前瞻布局,組建了合成生物學工程研究中心,為深圳播下了一顆未來產業的“種子”,如今深圳正在建設成為國家合成生物學—生物技術—生物制造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高地。依托于此,深圳理工大學重點開展合成生物學理論研究,深度融合AI與合成生物技術培養專業人才。
實際上,這也體現了深圳理工大學探索“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辦學路徑,依托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形成科教與產教協同共進的模式。此前,樊建平接受媒體采訪表示,深理工始終是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基礎上建設大學,依托一流科研機構來建一流大學,這是和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的主要區別。
“我們的食堂面向社會開放,周邊的企業、研究院也可以來吃,孩子們在吃飯的過程中都能碰到企業家。學生在學校也經常能見到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院士等大咖。”樊建平說。此外,學生在學校每周只上4天課,周五就到實驗室去做實驗。
這些場景片段,或許是“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最生活化的寫照。
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的逐步深入,廣東也持續推動高等教育提質升級,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吸引更多高端創新要素聚集。譬如深圳,正從高等教育洼地逐漸轉變為高等教育高地,如今基本囊括了中國大學的所有形態。
樊建平觀察到,這些年,深圳國際化人才進來的速度非常快,對學生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的學生吸引力非常強,就像其高新技術過去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最后變成現在中國創新的高度那樣,這里的高等教育也許慢慢會形成另一個高度。
在他看來,未來10年,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的發展上會非常快,核心還是需要推動本土高水平大學崛起,在管理的機制體制方面要有所創新,“給新大學一些時間,我們很有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