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主持人曹穎在節目中坦露罹患胃癌的心路歷程,引發社會對健康與家庭關系的深刻反思。這位曾主持多檔王牌節目的電視人哽咽表示,術后最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兒子:"事業成就無法替代陪伴成長,若我不在,誰能如我這般愛他?"這番真情流露觸動了無數網友,#曹穎談胃癌后遺言#話題迅速沖上熱搜,閱讀量突破1.2億。
網友紛紛表示:“瞬間理解曹穎的崩潰了!”“千萬不要太累了,保重好自己身體!”“曹穎的經歷提醒我們,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體檢真的很有必要”……
Cell 子刊:菌群移植讓近半數胃癌患者成功抗癌
由韓國國家癌癥中心、韓國政府等支持的一項研究證實,菌群移植幫助近半數胃腸道腫瘤患者,克服了對免疫療法的抵抗力,顯著增強了癌癥免疫治療的效果!該結果同步發表在國際知名雜志《細胞宿主與微生物》上。
結果顯示:接受菌群移植(FMT)的13例患者中,有6例(近一半)獲得了持續的微生物群變化和臨床益處。其中,1例患者獲得部分緩解(PR),5例患者達到疾病穩定(SD),客觀緩解率(ORR)為7.7%,疾病控制率(DCR)高達46.2%,這也意味著,近半數患者在FMT移植后,獲得了臨床療效。這也凸顯了FMT和持續免疫治療的綜合治療效果(詳見下圖)。
你的腸道正在“醞釀”癌癥!
曹穎和朱媛媛的經歷,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體健康的 “幕后推手”—— 腸道菌群。醫學研究早已表明,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細胞都集中于此。腸道菌群的平衡,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免疫功能、代謝能力甚至情緒調節。
長期的飲食不規律、熬夜、精神壓力過大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在悄無聲息地破壞著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愛吃高鹽、高脂食物,會讓幽門螺桿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久坐不動、缺乏運動,會導致腸道蠕動減緩,有害代謝物堆積,進一步損害腸道健康。當腸道菌群紊亂到一定程度,身體的免疫防線就會出現漏洞,癌癥等疾病便有機可乘。
普通人的防癌之路
從關注腸道開始
定期體檢也是早發現癌癥的重要手段。對于胃腸道腫瘤,胃鏡、腸鏡檢查能夠直觀地發現早期病變,胃鏡/腸鏡可直觀發現早期病變,而新興的腸道菌群檢測技術通過分析糞便菌群組成實現癌癥風險預警,幫助我們在疾病萌芽階段就采取干預措施。
曹穎的經歷撕開了現代職場人的生存困境。我國胃癌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四位,但早期篩查率不足20%。像曹穎這樣術后8天復工的案例,臨床上屢見不鮮。但希望正在萌芽。菌群移植技術的突破,為胃癌治療開辟了新路徑。
參考文獻:Smith et al. (2023). Nature Medicine, "Probiotic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duces remission in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
Zheng et al. (2024). Scienc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enhances anti-PD-1 efficacy in melanoma patients."
Wang et al. (2022). JAMA Oncology, "FMT reduces chemotherapy-induced toxicity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