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2025年,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嚴減肥年”。
年初,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發布“體重管理年”計劃,從官方層面喊出“全民控體重、全社會促健康”的口號。
在社交媒體,“減肥”也不再是羞答答的私事,而成了全民參與的年度話題。
抖音平臺數據顯示,僅#體重管理年話題就突破23億播放量,“減肥成功”類話題連續霸榜熱搜。
各路明星寶媽、健身教練、穿搭博主紛紛化身“瘦身導師”,連帶著一票“減脂搭子”產品強勢出圈。
在這股風起云涌的“控重浪潮”中,WONDERLAB這家功能型食品品牌脫穎而出,仿佛踩中了時代的每一個痛點:吃得輕松、喝得好看、說得科學。
特別是它家主打的“早B晚S”益生菌套餐,在抖音賣爆了,單品月銷約12萬組,品牌累計
銷量超過6億瓶,儼然是益生菌界的“華為”——遙遙領先。
你可能聽過它的廣告詞:“藍瓶負責控制攝入,綠瓶提升代謝。”也可能在直播間聽過主播說:“吃這個,肚子真的小了。”更可能在某個朋友的朋友圈看到她說:“我在吃這個,感覺有效果。”
但有沒有想過: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吃進了什么嗎?
這些花里胡哨的“科學飲食輔助工具”,究竟是身體變瘦的捷徑,還是錢包變瘦的起點?
益生菌能減肥?
先看看藍瓶綠瓶怎么講故事
WONDERLAB到底在賣啥?
要說它的爆款產品,非“早B晚S”組合莫屬——聽上去像某種養生暗號,實則是一藍一綠兩瓶益生菌。
藍瓶BODY100負責“飯后控制攝入”,綠瓶S100主打“晚上提升代謝”,再搭配上白蕓豆片、燃燃咖啡、女士維生素,搞得像體重管理界的蘋果全家桶。
這一套下來,聽起來非常科學,實際有點玄乎。
品牌宣傳稱每瓶含“復合三聯菌株”、每日活菌量高達400億CFU(菌落形成單位),但問題是——這些菌株到底在人體里怎么發揮作用?有沒有實打實的人體實驗數據?
答案是:很少。不過有一些大而泛的腸道健康文獻撐場面。
而CFU這個概念,看起來像科研頂會的關鍵詞,其實只是個“菌多”的單位。
但營養師們早就提醒過:不是活菌越多越好,關鍵要看你是哪種菌,吃進哪種體質的人。對A有用,對B可能就是白白喂了點小動物。
再來看價格:一套30天的“早B晚S”賣到669元,相當于每天22元。
照推薦吃三個月,直接破2000元大關。別說減重,錢包先瘦一圈。
你以為自己在吃益生菌,其實你買的是包裝精致的“自律感”。
產品成分是基礎,圍繞它的營銷話術、科學敘述、儀式感包裝,才是把價格推向高位的秘密武器。
一句話總結就是:益生菌沒問題,問題是你以為它能解決所有問題。
減脂焦慮的情緒收割術
我們吃下去的,是“變瘦”的幻覺
WONDERLAB真正聰明的不是他們研發了什么黑科技,而是精準摸透了當代年輕人“想瘦但懶動”的心態。
你以為自己在做“健康管理”?其實你成了他們一場高度情緒化的“儀式消費”主角。
他們在抖音、小紅書上種草的場景,應有盡有:
早餐前的白蕓豆控控片,負責“攔截碳水吸收”;
大餐后喝藍瓶益生菌,“助你放縱不罪惡”;
睡前來一顆綠瓶菌,“邊睡邊瘦”;
體脂高焦慮?打卡營養師方案+益生菌療程。
從“管不住嘴”的焦慮,到“便秘”“吃宵夜罪惡感”“怕反彈”,他們幾乎為每種內心不安,都安排了一款菌或粉包。
而事實是:不少研究指出,益生菌帶來的常常不是體脂下降,而是情緒上的“改善”或 placebo 效果。
2025年一項 npj Mental Health Research 的研究發現:“益生菌組負面情緒顯著下降,但標準心理問卷并無變化,僅在每日心情自評中顯現”。
也就是說,益生菌可能讓你情緒更好,但你是否真的在瘦?
很可能只是感覺自己在瘦。這種感覺,就是他們的勝利。
還有更驚人的:2024年《Obes Reviews》的一篇分析指出,體重下降和BMI變化,兩組中 placebo(安慰劑)組反而略勝一籌,顯示“期待效果”本身就能帶來真實變化。
連 open?label placebo(公開安慰劑)都能在4周內幫助肥胖人群減少體重——說明,你越覺得在干“正經事”,身體可能越配合。
因此WONDERLAB他們在瓶子、包裝、日常打卡、夜晚儀式等環節上做足功夫,讓你產生“自律感”與“控制感”。
就算你只是吃了個糖果,也會下意識對照早晚打卡提醒,調整作息、飲食,反而行動力強化——而這行動,來自心理暗示,而非產品成分。
好幾位消費者分享:“吃這個讓我規律了飲食,也開始更注意作息。說不清是菌的作用,還是心理暗示。”
這或許才是WONDERLAB最厲害的地方:它不一定能真正讓你瘦,但它能讓你相信‘自己正在變瘦’。
明星種草,是否真有神奇功效?
其實是“矩陣營銷”的勝利
WONDERLAB的流量密碼,從來不只是“益生菌”三個字,而是一套早就算計好的“明星+專業+素人”三級火箭。
它讓你一邊喊著“理性消費”,一邊默默點下了購買鏈接。
先看第一波沖鋒的——明星代言。
什么楊天真、辣目洋子,那都是“胖瘦切換”的活體證據,極具代入感;再加上倪虹潔、海清這類“常年身材在線”的藝人,立馬給產品貼上“身材管理秘籍”的高光標簽。
你以為她們喝下去是菌?她們喝的是“理想體態的通行證”。
第二波則是專業背書。
香港大學博士@若博士,背調官@陳魯豫,這些博主不喊口號,而是“人手一篇論文”,用腸道菌群與代謝調控的理論,把一包小粉末講得像諾貝爾候選項目。
你看不懂,但你會覺得“哇,好專業”。哪怕心里有點懷疑,也不敢輕易否定——畢竟是博士說的,總不能比人家更懂腸道吧?
接下來是第三波,也是最容易讓人“破防”的那群腰部達人。
比如美食博主@高芋芋,火鍋吃前來一顆控控片;模特博主@一只雅雅 曬出懶人瘦身法,“吃菌也能瘦”輕松又時髦。
她們不講科研,不提配方,就一句話:“我吃了,沒壞處。”立刻讓屏幕前的你產生“我也可以”的錯覺。
更狠的是母嬰賽道。
WONDERLAB直接精準瞄準孕期媽媽和帶娃人群,“吃菌是為了狀態好、肚子不漲、情緒不崩、奶量更穩”,甚至變成“當一個元氣媽”的標配。
減脂?都不說了,說的是“為了孩子”。
這一套矩陣下來,據統計,WONDERLAB在各大平臺就合作了1w+達人,內容覆蓋飲食、作息、美妝、母嬰、運動等幾乎所有能“觸發焦慮”的生活場景。
當你刷到第五個明星說她在吃WONDERLAB時,就算你不信,也會在心里默默種下一個問號:
“那我是不是也該試試?”
在中國,整體益生菌市場2024年線上規模幾乎突破90億元人民幣,腸胃健康類單賽道銷售也高達34億元,同比雖微降,但盤子依然巨大。
WONDERLAB這場營銷,不是讓你被說服,而是讓你在潛移默化中“自愿上鉤”。
圖源:運營研究社
它的“神奇”,不是因為菌真的有多神奇,而是因為他們非常懂——人們更愿意相信,身材好的人在用的東西,一定有效。
體驗與口碑的反差
信了三個月,瘦的是錢包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聽品牌的一面。來看看消費者的反饋。
在小紅書搜索“WONDERLAB 早B晚S”相關筆記,不乏正面評價:
“堅持吃兩個月,肚子沒那么脹了。”
“我便秘真的改善了。”
“感覺代謝好了點,晚上不那么水腫。”
但也有不少反響“沒什么用”或“效果一般”:
“我吃了三盒,肚子小是小了點,但主要是我開始不吃外賣了。”
“控制飲食+多走路才是關鍵,這個最多算輔助。”
“我也想說瘦了,但體重沒變化,心理上倒是心安了。”
知乎、微博上的評論更直接:
“這玩意有點像高價心理安慰劑。”
“純純智商稅。”
根據電商平臺618銷售數據,雖然早B晚S組合在618期間熱賣,但用戶“嘗鮮期”集中在1–5個月,這之后復購率大幅下滑。
據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六個月內復購率達80%,組合套裝總復購率僅約30%。
這意味著,一部分消費者初期反饋積極,但真正持續使用的只有少數“真粉”。
換成錢袋子邏輯:前三個月買買買,之后——要么用不上了,要么被“效果一般”打回現實。
復購率的下降、主流用戶反饋里沒見“瘦10斤”這種神跡,說明用戶在三個月后往往清醒:不是產品不好,而是它只是輔助,我們把卻它當了主角。
WONDERLAB的成功不在于某一個菌株,而是它精準錨定了一個現代城市女性的典型用戶畫像:想變瘦,沒時間運動,吃得還多,對健康焦慮,對顏值敏感,有消費能力,但不一定有自律能力。
在這個焦慮資本化的時代里,WONDERLAB賣的不是減肥藥,也不是營養品,而是一種看起來很科學、很自律、很有希望的“生活想象”。
它就像健身房里賣的年卡——不一定是用來健身的,是用來安慰自己“我已經開始努力了”的。
所以,這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是或不是,答案在每個人心中。
但它提醒我們:如果你總是在找“輕松變瘦”的捷徑,那市場上總會有人愿意為你提供這樣的一條路——然后,讓你掏出錢包,笑著說:“值得。”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