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史安琪
近日,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傳來溫情捷報。借助DNA比對及解讀方言,該中心成功幫兩名已安置受助人員找到親人。
132條信息逐條核實
六旬老人終歸鄉
今年以來,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已安置人員的尋親工作一直在有序開展。根據公安機關反饋的DNA比對結果,僅僅與已安置受助人員蔡某信息相近的信息就有132條。面對這一狀況,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尋親工作室立即啟動網格化篩查,將132個疑似地點按相似度排序,逐一對接當地村委會、派出所進行核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組來自安徽阜陽潁上縣的基因數據突然跳動。“相似度99.7%!”工作人員莊鵬立即撥通了村書記的電話。然而,電話那端村書記的答復,卻讓他心涼,“我們村沒這個人”。
尋親工作再一次陷入僵局。工作人員并未因此放棄,他們把相關信息發到了一個民間尋親群請求協助。原來,這個村在早年區劃調整時曾被拆分過。在尋親群志愿者的幫助下,工作人員最終聯系上了該村的老支書,并確認了蔡某的身份。
八年前,蔡某從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陳橋鎮山澗村的家中走失,自此杳無音信。如今蔡某已經63歲,終于在花甲之年得以葉落歸根。
這場看似由DNA技術推動的團圓,實則處處凝結著“笨功夫”——過去八年間,該中心工作人員曾7次根據口音、體貌特征等進行地域推斷;這場團圓的背后,也離不開救助工作者對132條疑似信息逐一篩查的執著。正是這些不斷試錯積累的“錯誤地圖”,最終拼出了蔡某正確的歸途。
堅守十年
一句方言成突破口
與蔡某一樣尋親成功的,還有程某。2015年6月4日,程某因深夜在街頭流浪被派出所民警護送至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因患有精神障礙,程某始終無法說清自己的來歷。救助期滿后,中心按規定將他安置在了優撫醫院。
面對始終沉默的程某,工作人員并沒有放棄,每次探訪都要找他“聊聊天”。十年間,工作人員換了幾茬,但這條規定從未打破。聊天氣、談飲食、聊家人,雖然程某從未回應,但工作人員相信,總有一刻能觸動他。
在今年的一次日常探視中,程某含糊地說出了“格拉條”(阜陽方言中對一種面條的稱呼)一詞。這個皖北地區特有的詞匯,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而這句方言也成了突破的關鍵。
工作人員馬上求助阜陽民政部門線上辨音,通過將老人斷續的發音與皖北地區的方言發音比對,最終將目標鎖定阜陽潁東區棗莊鎮。“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絕不放棄。”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憑借這些細微之處的努力,抓住了轉瞬即逝的線索,用瑣碎細節構筑起希望的橋梁。
近年來,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秉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服務理念,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精細化觀察、個性化溝通、跨區域協作、科技賦能、長效保障” 尋親五步法。今年以來,濟南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共幫助40余名受助對象尋親成功,實現了“溫暖回家路”服務質效雙提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