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家庭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美好。
我接觸過不少高知家庭的子女,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問題。
原因如下:
1.父母很忙
大學里要忙著做項目,發論文,醫院里要忙著做手術,上夜班。當領導要忙著開會,應酬。總之高知家庭里父母都忙得不可開交,否則升不了官,評不上職稱。高知父母工作的系統都有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盡管權力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助力,但達到這些高標準仍需要個人大量的時間投入,否則連入場券都沒有。
2.父母都要強
父母對自己要求高,同時對自己的子女要求也特別高。子女只是優秀都不能入他們的法眼,他們覺得子女理所應當是拔尖的,如果不拔尖就是不努力,不認真。甚至已經拔尖了,也還是會被父母嫌棄。
3.圈子里牛人多
高知圈子里的孩子高智商的孩子比例也特別高,所高知身邊可能有好幾個父母同事,同學,親戚,朋友的孩子是千里挑一,乃至萬里挑一的學霸。如果告知父母周圍這種學霸的數目超過三個,高知父母就會用這個標準要求他們的孩子。而這些孩子生在這種圈子里,周圍小伙伴學霸比例極高,自己如果差一點就會非常自卑。
4.高知父母周圍都是聰明人
高知圈智商基本都在線,父母的同事,下屬,學生都是高智商。如果自己的子女智力平庸一點就會被父母看不上。嫌棄之情溢于言表。這種嫌棄可能會是十幾年不間斷的嫌棄。
所以,如果高知子女只要智商平庸一點,記住不是說智商低而是平庸一點,具體也就是120左右(十里挑一的水平),基本上都是要被嫌棄的。
我知道的幾個高知子女,無論是考上了985,名校博士畢業(非水專業),甚至混成教授了都沒法讓父母覺得他們厲害,甚至還會被嫌棄。
如果資質平平又生于高知家庭,就會出現如下場景
1.父母非常忙碌沒時間從小耐心輔導
2.父母太過聰明理解不了笨人的思路,輔導會變成嫌棄和批評
3.父母會用自己的資源對孩子“托舉”,但是一面“托舉”,一面嫌棄。
4.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物質上并不匱乏,精神上有自毀傾向或者有一種很強的自卑。
董小姐也具備這些特征。
一方面,從小被父母嫌棄貶低所以叛逆,因而更愿意嘗試離經叛道的事情。(私生活不檢點,當小三)
另一方面,其實內心深處對父母是認同的,骨子里對于學歷,職稱,頭銜有一種偏執,非常渴望得到。(要去當醫生,要讀博士,還要自己做手術)
某種程度上這種屬于高知家庭獨有的擰巴可以解釋董小姐一系列騷操作。
比如,家里其實不缺錢,混吃等死也能活得不錯,為什么非要瞎折騰。(因為從小被嫌棄,所以渴望有作為,被承認)
比如,爬床這種事情,找個權貴性價比更高,為什么非要爬個“學霸”。(因為“學霸”能幫自己成為“學霸”,成為“學霸”才能證明自己)
比如,自己不會做手術干脆就別做,干嘛非要去做,慢慢學唄。學不會想辦法繞過去就是了,較啥真兒?(因為繞過去就不能當“學霸”)
比如,為啥學習不行非要去讀博士……(因為圈子里所有的小伙伴兒都是博士)
比如,為什么生活不檢點,好像毫無羞恥心……(反抗叛逆)
自卑自毀又自大,對學術盲目崇拜。這就是生在高知家庭的平庸者的畫像。
董小姐家族確實給她了一些特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她本人對學歷,對頭銜,對職稱沒什么執念,老老實實嫁個青年才俊,自己在家相夫教子未嘗不能平安喜樂。以身入局,非要去染指學術,為什么?
那個被從小嫌棄的靈魂,大概是想證明點兒什么吧。但是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是粉身碎骨。生于高知家庭,平庸就是原罪!
我在中國的時候,會非常不理解,美國人的工資那么高,隨隨便便干點活生活就有保障,只要不偷不搶,有所節制,有車有房輕輕松松,為什么他們一個個都苦大仇深?
如今在美國呆了很多年,我才發現,幸福是比較出來的。生在美國的人從小養成了消費大手大腳的一系列的習慣,并且習以為常,于是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相反他們還被教育的認為他們理所應當得到更多。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根本就沒有半點可能性跳出自己的狹隘。更沒有條件來認識自己的“平庸”,和自己實際上擁有的特權!對,很多美國人如果不是生在美國,其實是活不下去的!
董小姐這類人,包括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們被自己的“圈子”困住了,形成了一種單一狹隘,缺乏適用性價值。董小姐不是讀書的料卻非要去讀書。這不僅僅只是董小姐的失敗,也是這類高知家庭的失敗。
在權貴圈里,學術圈往往連入場資格都沒有。歸根結底,知識分子只能在別人劃定的規則里用智商碾壓他人來獲得優越感,但卻對權力,財富的運作一無所知。所以只要高知家庭的孩子資質平庸一點,這個家族的氣運就斷了。這就是為什么,科舉制度出現后,門閥就斷根了的原因。
這樣的家庭在中國其實也有千千萬,那些令人窒息的父母,那些扭曲擰巴的孩子。
你真的見過,是絕對不會想要這樣的成長經歷,哪怕是真的有一點特權。
對,高知圈兒那點兒特權完全經不住下一代智商平庸的考驗。董小姐不得不委身勾引小鎮做題家就是這高知圈脆弱的體現。真正的權貴哪里會讓自己的女兒伺候小鎮做題家?董小姐是權貴的最外圍。真正的權貴圈里的事并不會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
最后,談幾位我認識一個高知家庭子女。
某女
智商在線,工作努力,現在是公司高管,智商雖然沒達到百里挑一卻也是人群里前1/20或者1/50的存在(125以上)。談起當年自己放棄讀博士,說,幾十年了,父母現在還在為這事兒生氣。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高知家庭是一個什么樣的氛圍。
某男,
智商一般,熱愛音樂,被“逼”著學理工科,動用了點關系,進了一個還好的學校,耗盡心血博士畢業被反復嫌棄太差勁,還要老爸用關系。抑郁中。
某女,
學霸一枚,拼的都快不睡覺了。老爸天天潑冷水,說,你這資質不適合學數學。學這種東西那么費勁兒,趕緊換專業。此女,還在死磕,就要學數學……
某男,
資質十里挑一(120),從小被拿來跟“別人家孩子”比,不服氣。往死里拼,拼到國外知名大學教職了,才發現自己同事從小獲得的資源,耐心,自由比自己多了不知多少。簡而言之就是,父母給自己的陪伴和實質性幫助太少,但要求太多。于是現在還在跟父母鬧別扭。
某男
資質十里挑一(120),985畢業,父母是一句沒夸過。任何時候遇到麻煩跟老媽交流都會被老媽一頓數落,核心思想就是:“1.你要學會自己搞定,2.老媽我曾經遇到更難的事兒都被搞定了”主打一個不分析,不幫助,只說教。哥們兒被老媽整得常年抑郁,但是總跟老媽聯系,我分析就是想聽老媽說句夸獎,但是求而不得。
某女
真叫聰明,在全省最好高中最好的實驗班里能混到前十左右。爸媽那是從小一句夸都沒有!老媽還整天嫌她長得丑。老爸更覺得這點兒東西學這樣兒,怎么這么蠢?所以又蠢又丑被嫌棄了十多年。后來年紀輕輕,真的跟人亂搞。我個人分析可能是想證明自己沒有那么丑,或者是極度渴望被肯定。
某男
資質平平,被嫌棄,再嫌棄,早早崩潰,最后自暴自棄。玩兒網游,逃課,爛泥扶不上墻。父母罵了,打了都沒有用。成年后父母用自己的資源給他找了好幾份工作都搞砸了。現在掛在父親一個朋友名下的公司,混日子。據說就是給個幾千塊工資哄他玩兒,基本上已經徹底廢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