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坂本順,這個名字或許不如板垣征四郎、磯谷廉介那樣被廣泛提及,但在1938年的臨沂戰場,他的一系列行動卻成為了徐州會戰中的重要一環。
他的部隊——“坂本支隊”,三次進攻臨沂,三次敗退,最終雖占領了這座城市,但付出的慘重代價讓他在日軍內部的評價大打折扣。
一個在軍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少將,最終沒能獲得任何等級的金鵄勛章,甚至在戰后迅速被調離戰場,提前退出現役,這在日本軍隊的晉升體系里,實屬罕見。
為什么會這樣呢?
時間回到1938年初,華北、華中兩大方面軍正在謀劃一場南北夾擊,試圖徹底打通津浦鐵路,將華北與華東的占領區連成一片。
徐州是目標,而臨沂是關鍵一步。
日本第五師團的板垣征四郎決定,由坂本順率領的“坂本支隊”擔負起進攻臨沂的任務。
臨沂距離臺兒莊不過90公里,守軍主要是龐炳勛的第三軍團,這支部隊出身西北軍,裝備落后,但戰斗力不可小覷。
坂本順或許以為這會是一場輕松的勝利,但很快,他就嘗到了苦頭。
3月10日,“坂本支隊”正式向臨沂發起攻擊。
日軍的飛機、大炮、戰車輪番上陣,試圖用絕對的火力碾壓中國守軍。
龐炳勛手下的士兵,雖然武器寒酸,但卻異常頑強,硬生生頂住了沖擊。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提到,當時的日軍反復沖鋒,尸橫遍野,但始終無法突破防線。
坂本順急了,接連換了幾種戰術,但都無功而返。
眼看局勢僵持,坂本順本以為對手會撐不住,沒想到幾天后,張自忠率領第五十九軍趕到增援。
一場更激烈的戰斗隨即展開。
3月14日,龐炳勛和張自忠聯合反擊,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日軍陣腳大亂,被迫撤退到莒縣。
這是“坂本支隊”第一次慘敗。
坂本順并不甘心,經過短暫的休整,3月25日,他卷土重來,再次猛攻臨沂。
龐炳勛采取收縮戰線的策略,轉入堅守作戰。
戰斗再次陷入膠著,直到張自忠再度帶兵增援,局勢再一次逆轉,日軍被驅逐30余里。
這是第二次失敗。
戰場上的失敗是有代價的,尤其對于一名指揮官而言。
坂本順的戰術能力受到了日軍內部的質疑,但他沒有退路,只能繼續嘗試。
經過近一個月的準備,4月19日,他發起了第三次進攻。
這一次,日軍傾盡全力,甚至用飛機轟開了城墻,日軍大批涌入城內,爆發了慘烈的巷戰。
西北軍的大刀部隊與日軍短兵相接,血戰到底。
就在龐炳勛部即將撐不住的時候,臺兒莊會戰的勝利消息傳來,守軍接到命令,撤向郯城。
臨沂最終失守,但這座城市已經被戰火吞噬,日軍同樣傷亡慘重,坂本順的“勝利”并不光彩。
后來的事情證明,坂本順的這幾次失敗,讓他在日軍內部的地位急劇下降。1939年,他被調回日本,出任第五師團的留守司令部附,隨后徹底退出現役。
一個53歲的少將,本應有更進一步的機會,但他卻沒能得到任何晉升,甚至沒有獲得金鵄勛章。
日軍內部的評價體系向來殘酷,勝者為王,敗者被遺忘。
坂本順的軍事生涯,在臨沂戰場畫上了一個被動的句號。
有人說,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數字游戲,一個指揮官的失敗,往往意味著成千上萬士兵的犧牲。
坂本順的三次進攻臨沂,最終雖占領了這座城市,但失去了太多。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或許在日軍的戰史中,他只是一個失敗的支隊長,但在中國的抗戰記憶里,他的失敗,是無數英勇抵抗者用血與命換來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