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來了,炮管齊整,一聲令下,一輪齊射,彈雨撲向美軍陣地。
這不是普通的炮轟,幾輪火力傾瀉后,陣地上靜默無聲,生機全無。
美軍指揮官緊盯戰況圖,不敢相信眼前的慘狀。他們以為遇上了“新式原子武器”。
“喀秋莎”究竟有何神秘的威力?
喀秋莎亮相
1951年冬季,上甘嶺戰役已持續數月。
雙方激烈交火,數度反復爭奪幾個關鍵高地,美軍調集大量炮兵、空軍,封鎖志愿軍陣地,每寸山頭都被炮火犁過無數次。
一批新型武器正在秘密運往前線。
志愿軍指揮部指示,首次將“喀秋莎”火箭炮,投入抗美援朝戰場。
這種被稱為“炮兵之王”的多管火箭炮,以火力覆蓋和強大,爆破力而聞名,1941年便曾震驚歐洲戰場。
12月的一個深夜,志愿軍士兵們在陣地上守夜。
黑暗中傳來一陣金屬摩擦聲,炮車緩緩推進,低調行進在,志愿軍前線陣地的掩護下。
這次行動保密性極高,火箭炮調動過程,只有少數指揮員知曉。
志愿軍指揮員,緊張而又堅定,作為首次使用,“喀秋莎”的準確位置、攻擊方式都必須一絲不茍。
志愿軍指揮官,略帶緊張地,觀察美軍陣地。
這座山頭的爭奪已持續近一周,數次進攻,都因美軍炮火密集而受挫。
現在,輪到喀秋莎出手了。指揮官微微抬手,命令下達,炮兵迅速調整角度和發射角度。
短短幾分鐘內,“喀秋莎”已整齊就位,炮管高高舉起,瞄準山谷對面的美軍陣地。
指揮員一聲令下,炮彈帶著震耳的呼嘯聲飛出,火光劃破夜空,幾十枚火箭彈密集傾瀉向目標。
“喀秋莎”的尾焰刺破黑暗,拖出灼熱的長線,發出撕裂空氣的爆裂聲。
志愿軍老兵回憶:“那時候一輪齊射下去,敵軍陣地像是天崩地裂,整個地面都在顫。”
短暫的寂靜后,美軍陣地,傳來急促的驚叫聲,和雜亂的腳步聲。
幸存的士兵帶著滿臉塵土,從被炸毀的戰壕中掙扎而出。
喀秋莎的威力,第一次展現在美軍士兵面前,被“炮火覆蓋”的情形,讓他們不敢置信。
山坡上,僥幸活下來的士兵,只能呆立在原地,臉上滿是震驚和恐懼。
戰壕早已被掀翻,泥土和石塊四濺,美軍官兵四散奔逃,誰也不知道,這突然襲來的炮火,來自何處,連指揮官,也難以相信眼前的場景。
火箭炮繼續發射,每一輪火箭彈,帶著猛烈的沖擊力,擊打在目標區域。
志愿軍前線士兵,緊盯著對面火光沖天的陣地,興奮地看著,這場從未見過的“奇跡”場面。
“這武器真猛啊!”戰士們交頭接耳,滿臉不可思議。
美軍指揮部一片慌亂,指揮官們,互相推測著這股“神秘火力”,究竟是何方“怪物”。
有人開始懷疑,這是否是一種新型“核武器”,甚至直接向上級,發報要求增援。
敵人對火箭炮的攻擊,軌跡毫無防備,短短數輪齊射,喀秋莎已經成功,壓制了美軍的反擊火力,為志愿軍贏得了寶貴的進攻時機。
戰斗中的喀秋莎
12月中旬,美軍加緊兵力調動,企圖重新控制高地。
志愿軍炮兵部隊,再次派出“喀秋莎”,這一次,志愿軍下定決心,要一舉瓦解美軍防線。
凌晨四點,戰士們握緊火炮控制器,等待指揮官下達開火的命令。
指揮所內,觀察員悄悄瞄準美軍陣地,確認了發射坐標。
就在美軍士兵熟睡之時,第一波火箭彈飛速撲向敵軍陣地。連續數輪火力覆蓋讓敵軍陣地徹底陷入火海。
喀秋莎火箭炮,一次性打出三十余發,火光如龍,緊接著連天震耳的爆炸聲,山谷內炮聲滾滾。
敵方戰壕里傳出叫喊聲,有士兵連滾帶爬,試圖避開火力覆蓋,卻被迎面飛來的彈片擊倒。
指揮官眼睜睜看著,自己指揮的部隊,被烈焰包圍,焦急得幾乎崩潰。
美軍士兵抱頭躲在戰壕中,戰壕內充斥著,一片片嗆人的硝煙,他們再也無力反擊。
炮火停歇后,志愿軍隨即沖鋒而上,面對幾乎被摧毀的美軍陣地,戰士們沒有一絲猶豫,步步推進。
喀秋莎的火力壓制,為步兵突襲贏得了,空前的戰術機會。
譚秉云回憶,“只要看到喀秋莎出手,就知道這場戰斗會贏。”他描述道,火光中他們像看到一種希望的光亮,這種感覺在一線戰士心中是無可替代的。
喀秋莎的戰略價值
美軍陣地上的士兵,聽聞“喀秋莎”火箭炮,將再次襲來,疲憊的他們,再也沒有早期的抗戰激情。
有士兵抱怨道,“喀秋莎一響,天都黑了。”這種恐懼并不夸張。
志愿軍火箭炮部隊瞄準敵軍陣地,不動聲色地等待命令。
夜幕降臨,志愿軍戰士迅速布置火箭彈,精準調整發射角度,凌晨三點,指揮官一聲令下,“齊射!”
幾十枚火箭彈再度飛出,劃破山谷的黑暗。
震耳的轟鳴聲持續回蕩,火光沖天。志愿軍戰士在山頭注視著火光,堅定不移。“敵軍又撤了!我們該上去了!”戰士們低聲交流,歡喜地互相擊拳。
美軍陣地上的士兵卻心驚膽戰,火焰滾滾的陣地瞬間安靜下來,躲在戰壕里的士兵不敢探頭。
這輪火力壓制效果極好,敵方指揮部一度失去聯絡,傷亡慘重。
上甘嶺的戰局,因“喀秋莎”的一次次齊射逐漸逆轉。
美軍前線指揮部,收到戰況匯報,心頭惴惴不安。
指揮官雙手緊握報表,不安地看著上級下達的指令:“暫停推進,立即組織防御,增加掩體。”指揮部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各陣地請求支援的信號不斷傳來。
美軍士兵向上級報告:“他們的火力太強,無法抵御!”
上甘嶺的志愿軍指揮官們也深知,喀秋莎的作用不僅在火力,更在對敵人的威懾。
火箭炮不僅瓦解了,美軍的火力支持,還讓敵軍士兵在心理上,備受打擊。
戰斗結束后,志愿軍某部指揮員總結道:“喀秋莎不僅是武器,更是我們志愿軍士氣的象征。每一次開火,都在削弱敵軍的戰斗意志。”
美軍士兵對此手足無措,每次志愿軍開火,美軍士兵便迅速撤回掩體,生怕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炮兵之王”的稱號開始在美軍中流傳,士兵們談論著這個神秘的火力,描述它的威力如同“地獄烈火”。
喀秋莎的戰后影響
1953年初,志愿軍指揮部,特別組織了一次會議,總結“喀秋莎”火箭炮,在戰斗中的作用。
會上,指揮員們紛紛發言,回憶起這場“火力傳奇”。
志愿軍老兵對喀秋莎火箭炮的評價中,最多的一個詞便是“生死之交”。
在戰場上,戰士們曾無數次被喀秋莎救下,火箭炮的火力覆蓋,讓他們在敵軍反撲時保持陣地。
喀秋莎不僅是單純的火力武器,更是一種信念,它在戰爭中的,每一次出場,都讓士兵們斗志昂揚。
戰后,喀秋莎成了部隊中珍貴的“精神支柱”。
“喀秋莎”的名聲,在美軍士兵之間流傳更甚,美軍士兵退役后,回憶起那場戰斗,描述“喀秋莎”的火力,讓他們至今難以忘懷。
有士兵在回國后的采訪中提到,“我們見識過不少武器,但從未見過這種威力的火箭炮。它比任何火炮都令人膽寒”。
有退伍士兵,向家人提起這段經歷時,用“殺傷力恐怖的武器”形容,回憶起當時身處戰壕中的恐懼。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蘇聯軍方,對這套系統,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加速推進火箭炮技術,開啟了,多管火箭炮的軍備競賽。
中國也在“喀秋莎”的基礎上,迅速開展研究,試圖研發出國產多管火箭炮。
幾年內,中國火箭炮技術獲得突破,為后續裝備奠定了技術基礎。
回顧整個戰役,志愿軍指揮員不禁感慨,喀秋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應用,不僅極大增強了部隊的信心,更在中國軍工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今天,喀秋莎火箭炮已不再是現役武器,但它的名字已深入軍心。
對于無數參加抗美援朝的志愿軍老兵而言,“喀秋莎”就是他們戰斗歲月的見證。
退役后的志愿軍老兵提到,“當年我們,在喀秋莎火箭炮的掩護下沖鋒,今天我們的子弟兵,在國產火箭炮的支持下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