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消化內科成功為一名9歲中重度孤獨癥患兒完成糞菌移植治療,治療效果顯著,睡眠障礙、腸道功能異常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為孤獨癥兒童的綜合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夜間頻醒 哭鬧不止難入睡
樂樂(化名)自幼被診斷為中重度孤獨癥,存在嚴重社交障礙、語言交流困難及刻板行為,同時伴有挑食、長期便秘等問題。半年前,樂樂病情進一步加重,頻繁于夜間驚醒,伴隨劇烈腹痛、哭鬧不止,嚴重影響其睡眠質量和家庭生活。樂樂媽媽輾轉多地求醫,嘗試多種干預手段均未取得理想效果。
糞菌移植 重建腸道微生態
看到網絡相關報道后,樂樂媽媽來到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找到了消化內科朱蘇敏主任。經過醫學評估后,樂樂被推薦進行糞菌移植治療。在朱蘇敏主任的帶領下,消化內科醫療團隊通過盲腸置管技術,將健康供體篩選并制備的菌液分次、定量注入其腸道內,逐步重建腸道菌群環境。治療過程中,團隊密切監測患兒腸道菌群動態及生理指標變化,并同步調整菌液配方。
睡眠、飲食與情緒同步改善
完成階段性治療后,樂樂的夜間驚醒和腹痛癥狀完全消失,睡眠時間從碎片化轉為規律整覺(每晚11點至次日7點),白天精神狀態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其挑食行為減少,飲食種類逐漸豐富,便秘問題得到緩解,日常哭鬧頻率大幅下降。樂樂媽媽表示:“孩子現在能夠安穩睡覺,白天情緒也平和許多,這是我們全家半年來最欣慰的事。”
孤獨癥治療未來新希望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主要表現大類核心癥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對于孤獨癥的發病原因,至今醫學界仍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朱蘇敏主任稱,有大量研究表示,腸道微生物譜的改變與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異常有關。患有孤獨癥的兒童,無論是否有胃腸道問題,其腸道菌群的數量和組成都與正常發育的兒童不同。糞菌移植是一項突破性的微生態治療技術。該技術通過將4-13歲健康小朋友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經過特殊處理后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健康的腸道微生態系統,近年來在孤獨癥、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領域展現出潛在價值。雖然個體化方案制定及長期療效仍需進一步探索,但相信不遠的未來,糞菌移植技術或將為更多孤獨癥家庭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糞菌移植安全嗎?
在嚴格規范操作下進行,安全性良好,醫院采用最嚴供體篩選標準。
多久能看到效果?
個體差異較大,通常需要1-3個月觀察期,部分患兒可能需要多次移植。
糞菌移植治療主要適應癥:
-明確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的腸道內疾病:
腸功能障礙性疾病:腸易激綜合癥(IBS)等;
腸道感染性疾病:復發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等;
腸道免疫性疾病:炎癥性腸病(IBD)、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CD);
此外還有抗生素大量使用和放化療等術后的腹痛腹瀉等。
-明確與腸道疾病或者腸道菌群紊亂有關的腸道外疾病:
復發難治性便秘合并帕金森病、復發難治性便秘或腹瀉合并免疫失衡如皮疹、鼻炎、過敏性皮炎等、復發難治性便秘或腹瀉合并肥胖、復發難治性便秘或腹瀉合并二型糖尿病、復發難治性便秘合并神經系統問題如失眠、焦慮、抑郁、孤獨癥等等;
-任何經腸道菌群檢測存在紊亂的亞健康人群。
專家介紹
朱蘇敏 主任醫師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EUS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NOTES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NOTES學組委員;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技術推廣專委會常委;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中國)理事;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腫瘤防治分會大腸癌專業常委;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會ESD學組委員;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協會胃食管反流病學組常委;江蘇省消化內鏡學會ERCP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江蘇省食管癌質控專委。
門診時間:星期三上午
監制:榮良群
總編:王云清
編審:李長鑫
編輯:何夢璇
來源:全程導醫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