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八路軍的軍帽上,為什么要有那兩粒紐扣?有人說是為了拼出一個“8”,象征八路軍的番號。
但如果只是為了這個,直接繡個“8”或者換個更簡單的標志不就行了?非得在帽子上縫上兩個紐扣,既不方便,也不美觀。
那這兩顆紐扣到底有什么講究?
這事還得從八路軍的前身——紅軍說起。
紅軍早年物資極度匱乏,軍裝五花八門,帽子更是拼湊出來的,有八角帽、六角帽、學生帽,甚至沒帽徽。
直到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統一換上了國民黨的軍服,帽徽變成了青天白日徽。
問題來了,老百姓一看,這不就是國軍嗎?怎么分得清八路軍和國民黨的部隊?這讓八路軍的招兵工作變得異常困難。
更重要的是,八路軍的戰士們對這頂帽子也很抗拒。
畢竟,他們和國軍打了這么多年仗,突然換上對方的軍服,心理上總歸有點別扭。
于是,很多戰士干脆把帽徽摘了,讓帽子顯得更中立一些。
但這樣一來,帽子上空蕩蕩的,反倒更怪異。
這時候,物資短缺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
國民黨本來就對八路軍的補給卡得很死,軍帽的供應更是少得可憐。
很多時候,八路軍只能自己生產軍帽,而琺瑯質的青天白日徽根本搞不到。
于是,設計師們索性刪繁就簡,直接在帽子前面縫上兩顆紐扣,一方面補上帽徽摘掉后的空缺,另一方面,這兩顆紐扣其實還有個更實用的功能——固定帽圍。
當初國軍的軍帽設計借鑒了歐美風格,帽圍是可以收放的。
平時,帽圍收在帽頂,到了冬天,就能放下來保暖。
這個設計本來是挺實用的,但到了中國戰場,問題來了。
歐美士兵的頭型較窄,帽子戴著合適,但中國士兵頭圍較大,戴上這種帽子,帽圍就顯得有些“多余”。
國軍后來干脆改成了固定帽圍的設計,而八路軍更是把這個設計發揮到了極致。
在抗戰期間,八路軍的物資極度緊張,軍帽動不動就得補一補、縫一縫。
戰士們發現,軍帽的前額部分最容易磨損,特別是在臥倒隱蔽的時候,帽子前沿經常和地面摩擦,時間長了就容易破。
那怎么辦?加厚布料不現實,棉花都不夠做棉衣的,哪還有多余的材料加強軍帽?于是,他們想到一個巧妙的辦法:把帽子前面的兩顆紐扣稍微加固一些,這樣一來,戰士們臥倒時,接觸地面的就是紐扣,而不是布料,大大延長了軍帽的壽命。
不過,這兩顆紐扣的作用還不止于此。
在戰場上,很多時候,戰士的紐扣會在行動中丟失,特別是冬天穿的棉衣,紐扣容易斷。
如果沒有備用紐扣,衣服扣不上,保暖就成了問題。
于是,這兩顆紐扣還能當作備用紐扣,一旦棉衣或者軍裝的紐扣掉了,直接取下來補上,省去了不少麻煩。
當然,這頂帽子最大的貢獻,還是它在民間的辨識度。
老百姓很快發現,戴著這種兩??圮娒钡?,都是八路軍的戰士。
于是,在敵后戰場,老百姓見了這種帽子,就知道這是自己人,甚至會主動提供糧食和物資。
這兩顆紐扣,意外地成了八路軍的一個標志。
到了1941年,形勢更加嚴峻,八路軍的物資幾乎到了極限,軍帽的設計再一次簡化。
雖然帽子上仍然保留了這兩顆紐扣,但它們已經從活扣變成了死扣,帽圍也不能再放下。
甚至,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后期也開始模仿這個設計,蔣介石自己戴的軍帽上,也出現了類似的兩??邸?/p>
這頂軍帽,最終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今天再看,它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軍用品,更是一段艱苦歲月的見證。
有人說,它凝聚了那個時代最實用的智慧,也承載了無數戰士的血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