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
未成年人
廣 西 法 院
近年來,廣西法院認真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充分發揮典型案例規范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總結廣西法院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成功經驗,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家庭教育,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特向社會發布一批家庭教育指導典型案例。
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是根據2022年以來廣西法院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際情況,在綜合考量案件的代表性、創新性和社會影響力的基礎上選定。案例涵蓋民事、刑事領域,涉及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子女、失足少年等,并結合當下網絡侵權、電信詐騙、未成年人犯罪等熱點、痛點問題,生動展現全區各級法院在應對復雜形勢下,創新性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情況。
01
關注留守兒童網絡侵權 以愛施教傳遞司法溫度
【案情簡介】
莫丙華、莫丁菲姐弟倆在吃瓜群聊中發布關于余乙音情感生活的謠言,造成名譽侵權。余乙音遂將二人及其父母訴至人民法院。
法院受理該案后,了解到莫丙華、莫丁菲屬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便主動與其二人的父母電話聯系,但其父母拒絕溝通,也不出庭應訴。為打破僵局,法官開展社會調查,了解賬戶共用情況,對姐弟二人進行心理疏導,對其他家庭成員開展釋法說理。在法官的努力下,莫丙華姐弟的父母終于正視問題,并出庭應訴,坦白此事系莫丁菲所為,莫丁菲向余乙音真誠道歉,得到諒解,雙方達成了賠償協議并當庭履行完畢。
【典型意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是否在身邊,都應當承擔起家庭教育第一責任主體的責任,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尊重他人以及敬畏法律。人民法院在辦理未成年人網絡侵權案件,特別是涉及留守兒童時,要主動關心留守兒童,從案件背后發現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積極開展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督促父母切實履行監護職責和教育責任,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02
打造“法院+”多部門聯合家庭教育指導模式
【案情簡介】
馮某與曹某離婚后,婚生子小馮由曹某直接撫養。馮某在探視過程中采用拉扯、責罵等方式,導致小馮產生抵觸情緒,出現焦慮、厭學傾向。曹某訴至法院請求中止馮某探望權。
法院聯合社區人員實地走訪,了解孩子對于父親探望的意愿,通過心理評估鎖定“權威壓制型”教育模式的問題根源,依法判決中止馮某對孩子的探望;聯合教育部門、團委、婦聯等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馮某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向曹某發出《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并對小馮進行沙盤治療等心理干預。經心理測評,小馮焦慮指數下降,學習狀態顯著改善。
【典型意義】
本案系《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后,人民法院融合家庭責任、國家支持、社會協同的典型示范。一是通過剛性裁判與柔性指導結合、“指導令+告知書”方式,既糾正失范行為,又引導正向溝通;二是依托多部門共同建立的家庭教育指導平臺,形成“司法干預—行政支持—社會幫扶”協同治理格局;三是將家庭教育指導延伸至訴前調查、訴中調解、判后回訪全流程,彰顯綜合治理效能。
03
多維司法聯動:量化監護義務 喚回缺位親情
【案情簡介】
小麗姐妹倆的父母分居五年間,姐妹倆隨父親生活,母親僅探望過一次。后母親起訴離婚,主張各自撫養一個女兒,父親同意離婚,但主張獨自撫養姐妹倆。
法院在辦案過程中,一是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心理測評了解姐妹倆的情感需求和真實意愿,判決姐妹倆由父親撫養,母親享有探望權。二是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量化母親每周至少一次與小麗姐妹倆聯系的剛性義務。三是通過判后回訪及與學校聯動跟蹤,監測母親義務履行情況。據悉,母親已定期支付撫養費并主動關心女兒,姐妹倆不良情緒明顯好轉。
【典型意義】
人民法院在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應貫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督促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正確開展家庭教育,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本案主要體現了三大價值導向:一是三維調查法破解兒童失語困境,將隱蔽的情感需求轉化為可評估的裁判依據;二是將抽象的法律義務量化為具體的行為指引;三是構建“家庭-社會-司法”協同保護網絡,將個案裁判轉化為社會治理資源。
04
引入專業家庭教育指導 讓愛走出“誤區”
【案情簡介】
小璇6歲時,父母離婚,小璇由父親直接撫養。小璇父母對小璇的養育方式產生嚴重分歧,小璇母親訴至法院請求變更撫養權。
法院受理該案后,發現小璇因為父母爭奪撫養權,出現嚴重厭學情緒,遂邀請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對小璇父母開展個性化家庭教育指導,讓小璇父母認識到兩人共同目標都是小璇的健康成長,不應以“愛”的名義讓小璇在父母之間做選擇。最終,小璇父母就撫養、探望問題達成一致意見,該家庭矛盾得以化解,小璇感受到了父母真切的愛。
【典型意義】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應積極借助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力量促進糾紛的實質性化解,以及通過家庭教育護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本案中,家庭教育指導師利用專業指導方法,從家長對孩子的共同認知上找切入點,引導家長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同時鼓勵父母發揮教育優勢,為孩子營造文明、和睦的家庭關系。
05
家教有“法” 助力失足少年“虎口脫險”
【案情簡介】
被告人小華為非法獲利,接受上家的安排,使用兩部手機分別撥通上家與被害人電話,使得上家通過其幫助以冒充微信“百萬保障”詐騙了被害人小冬79000元。
受理該案后,法院對小華開展社會調查,了解到小華平時沉迷手機,父母對其缺乏管教,遂責令其父母認真履行監護職責。小華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主動聯系被害人,賠償了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并獲得了諒解。小華父母在法院的教育指導下,用心用情幫助小華渡過了難關。
【典型意義】
近年來電信詐騙高發頻發,一些境外詐騙分子常常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會閱歷少、法律意識淡薄,對手機沉迷以及家庭監管不到位等弱點,誘騙未成年人實施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人民法院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應引導父母履行好家庭教育職責,對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狀況,正確使用手機、交友等方面進行有效監管,推動家庭教育從“被動干預”向“主動引導”轉變,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家庭防線。
06
“法官媽媽”課堂賦能家庭教育 護航孩子成長路
【案情簡介】
小王、小李、小劉為泄私憤,先后兩次無故將他人打傷。小王、小李、小劉犯罪時均未滿十八周歲,被公訴機關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針對本案未成年犯眾多,法院在“法官媽媽”課堂向案涉3個家庭共5名監護人進行集中授課,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重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監護人講解了“家庭教育六大內容”和“科學教育九大方法”,剖析了失足少年犯罪的主要成因,對如何落實家庭教育責任、幫助孩子回歸正途等進行了指導,同時發放了《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讓監護人簽署《家庭教育責任承諾書》,督促監護人盡心履職。
【典型意義】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團伙化的特征,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更應注重開展對失足少年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以父母轉變推動孩子改變。通過集中授課,激發眾監護人之間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增強監護人的主體責任意識,引導監護人以正確方式開展家庭教育,為失足少年回歸正途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轉載來源:廣西高院
蒙山縣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