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版:
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多,不能歸結為孩子脆弱。
本問題在反對以下觀點:
打罵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
按照本問題理解,如果打罵導致孩子心理問題,從前的孩子同樣被打罵,也應該心理問題多,這與現實不符,從而得出打罵不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
得出這一結論,采用了樸素的前科研視角,論證打罵與孩子心理問題,不存在因果關系。
【自變量】:打罵
【因變量】:心理問題
【實驗組】:現在的孩子
【對照組】:從前的孩子
【結論】:施加同樣的自變量“打罵”,現在的孩子(實驗組)和從前的孩子(對照組),在因變量“心理問題”上存在差異,因而打罵不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
既然得出這一結論,采用了樸素的前科研視角,用對比來說明,那就應該用嚴謹些的科研范式論證。
論證因果關系,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外,很重要的是控制“額外變量”。
比如社會環境、物質條件不同、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心理發展水平等,是否可會影響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舉例,從前的孩子被打罵,心理問題不明顯,并不能證明打罵不是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可能因為從前的物質條件,人們在求生存階段,還沒發展到能夠顧及心理需求。
這就像甲固定在周一買彩票,乙固定在周二買彩票,乙中了彩票,歸因為周二的時間因素,忽視了額外變量運氣。
現在的孩子和從前的孩子,在“打罵”這個自變量之外的因素(額外變量)沒有控制,兩者心理問題的差異,便不能得出,打罵不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
再者,本問題得出的結論,采用組間設計,即實驗組(現在的孩子)和對照組(從前的孩子)的被試不同。
組間設計最基本的要求,被試在人口學數據,即年齡、性別、地域、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沒有統計差異(這即是剔除額外變量的影響)。
比如說,如果從前的孩子(對照組)選擇中學生,對父母的依賴降低,而現在的孩子(實驗組)選擇小學生,對父母依賴度高。
常識我們也能得出,同樣有打罵,從前的孩子可能心理問題少。但這樣的差異,被試年齡存在很大影響,并不能排除打罵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可能性。
前面說得專業性些較強,通俗說:
從前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很多方面不同,不能以兩者都遭受過打罵,前者心理問題少,后者心理問題多,便歸結是現在的孩子心理脆弱。
前面的論述,不是要否定打罵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影響。不論是研究,還是我自己和青少年的咨詢工作,都證明打罵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嚴重影響。
如同本問題的看法,社會上存在很多這樣的誤解,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還心理問題多,是孩子的問題,是孩子不知足,過得太安逸,心理脆弱等,把原因歸結為孩子。
俗話說“麻繩專挑細處斷”,難道你會指責斷口的麻繩說:
同樣一條麻繩,為什么就你這個地方斷,其他地方不斷,不就是你太脆弱了?
不會。
為什么?
你知道是麻繩承載過重導致,只是在麻繩的薄弱處撕開裂口。
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多,類同:
整個社會壓力和問題的傳導,至最弱小的孩子群體時,表現出來,被看見而已。
從數據看,全球未成年和成年的心理疾病患者人數,都在遞增。
成人只是更懂得掩藏和自我調節,孩子更不懂得掩藏,自我調節的方式也有限,從而更容易表現出心理問題。
孩子心理問題的增多,不只是心理問題,甚至不只是家庭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那些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的人,看看孩子課間休息時間不足十分鐘的報道。
以前的孩子,生活條件不如現在的孩子,但課間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嗎?需要寫作業寫到凌晨嗎?需要節假日被培訓班占滿,沒有玩的時間嗎?
大家作為成年人,對比自己和現在的孩子,整體而言,除了物質條件差些,壓力真的有現在的孩子大嗎?
這部分不展開,太多影響因素。我想再稍微提一點的是,現在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自我意識比從前的同年齡段孩子要提高(詳見《自我意識的代際發展:青少年心理問題增多的另類視角》一文)。
自我意識的發展提高,更能覺察到心理感受,也是導致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增多的原因。這好比如果感受不到身體痛苦,身體出問題也覺察不到。
孩子心理問題的改善,需要全社會動員,不能單靠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做心理咨詢就能解決。
我自己會寫家庭教育的書,是因為看到只改變孩子不夠,需要父母一起改變。
現在意識到,父母的背后,有著更大的社會影響,需要全社會參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