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發布了一則令人心碎的訃告:社會編輯部張莉副編審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離世,年僅41歲。
這位1983年出生于河北滄州的才女,2013年博士畢業后加入中國人民大學,專注于社會學學術期刊編輯工作,2016年晉升為副編審。在她的職業生涯中,負責了《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復印報刊資料·青少年導刊》《社會學文摘》三本學術期刊,為推動社會學及相關學科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這不是近期唯一一位英年早逝的高校教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易育老師45歲因病離世,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劉曦44歲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這一連串打擊讓學術界陷入悲痛,也讓人不禁思考:為何這么多正值壯年的高校教師離開人世?
中國人民大學張莉老師離世:年僅41歲,令人惋惜,父母悲痛發聲
在人均壽命不斷提高的今天,四五十歲本應是事業和生活的黃金時期,為何卻成了一些學者生命的終點?
在同事眼中,張莉老師謙遜、認真、好學,是一位敬業愛崗的好老師,不僅專業造詣深厚,在青年研究領域也有著不俗成就。有同事原本還計劃和她來年一起去博物館暢談古今,這個約定如今成為永遠的遺憾。
在寫給張莉老師的悼念文章中,她的同事更是難掩悲痛:"直到現在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希望天堂沒有痛苦。"
更令人心碎的是,張莉的父母在悼念中表達了對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的感謝:"感謝領導們對張莉的培養和愛護,我們為張莉感到驕傲。看到有這么多人對張莉厚愛有加,給我們平添了生活的勇氣,我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不辜負大家的關愛。"
這番話中包含著多少心酸與堅強,老人家忍受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巨大悲痛,卻仍然選擇堅強面對生活,張莉老師的離去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傷痛,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惋惜。
高校教師的過勞現象并非個案,學術界長期存在的高壓工作環境正在侵蝕著教師們的健康,高校教師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應對日益增長的科研壓力。
"發表還是毀滅"的學術生存法則讓許多年輕學者不得不犧牲睡眠和休閑時間,埋頭于論文和項目之中,學術考核的數字化和剛性化,讓許多教師陷入無止境的加班和壓力循環。
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讓越來越多的學者忽視了自身的健康問題
工作上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忽視了身體的健康,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飲食不規律、睡眠不足,這些看似平常的不良習慣正在悄無聲息地侵蝕著高校教師的健康。
一些教師為了趕論文截稿日期,經常熬夜到凌晨;為了準備課程和參加會議,常常早出晚歸;為了完成科研項目,假期也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工作日",這種長期的健康透支,最終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或免疫系統崩潰,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高校教師群體的健康問題背后,是整個學術評價體系的畸形發展,許多四五十歲的高校教師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既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又要撫養正在成長的孩子。家庭責任與職業壓力的雙重擠壓,讓這個群體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
張莉老師的離世,不應只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而應成為推動學術環境改革的契機。高校不僅是知識創新的中心,也應該是人文關懷的典范。只有當教師能夠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專注學術、享受教學,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其育人和創新的使命。
張莉老師的父母在悼文中表示:"我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這句樸實的話語包含了多少堅強與溫情。失去孩子的痛苦無法用語言形容,但他們選擇了堅強面對生活。這不僅是對女兒最好的紀念,也給我們所有人以啟示:生命是如此寶貴,我們應該珍惜當下,關愛自己和身邊的人。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